第五章:“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二) 第三节: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
由写实反动过来”的一种“西洋的新浪漫主义”(注:余宗杰:《旧剧之图画的鉴赏》,新月书店1927年9月初版《国剧运动》第211页)。倡言“要救济中国的旧剧”(注:赵太侔:《国剧运动》,收入新月书店1927年9月出版的《国剧运动》一书),反对对中国传统戏剧从内容到形式的各种改革。这种在戏剧上的形式主义复古观点,当时就遭到进步人士的反击和批判。不久这一派人被赶出了这个戏剧系。
话剧创作显示文学革命的实绩虽然不及小说、诗歌和散文,但进步话剧却同样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也曾有不少较好的作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曾是春柳社骨干的欧阳予倩(1889—1962),一九一三年在湖南组织文社时,编演了五幕剧《运动力》,讽刺当时革命党人的腐化堕落。五四运动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又写了《泼妇》(一九二二年)和《回家以后》(一九二四年),两个戏的矛盾冲突都是由于爱情不专引起的。《泼妇》着重批判腐朽的封建道德,虽然开掘尚欠深刻,却大胆地歌颂了被封建势力称之为“泼妇”的于素心愤而离家的反抗精神。《回家以后》鞭挞了受过美国“文明”熏陶的陆治平随意离弃自己妻子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冲突尖锐的剧情本来是一个悲剧的发展,而作者却没有运用悲剧手法处理,表现轻松,斗争意义因而有所减弱。五幕剧《潘金莲》(一九二八年)是“受了五四运动反封建、解放个性、破除迷信的思想影响”(注:《欧阳予倩选集·前言》)而创作的。作者将《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写成为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女性,侧重于揭露潘金莲犯罪的原因,锋芒指向以张大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但作者过分美化了潘金莲,写她由追求不到武松才转而追求和武松相貌相似的恶霸地主西门庆,并在一定程度上原恕了她谋杀武大的罪责。作品还将武松写成一个旧的伦理观念很强的人物,也多少贬低了这一英雄形象。尽管剧本结构紧凑,对话也不拖沓,但主人公的选择不当,大大限制了作品的成就。
同样以男女恋爱题材表现反封建的主题的,欧阳予倩是辛辣的讽刺,田汉的《咖啡店之一夜》则是一个激越的控诉,作品写的是穷秀才的女儿白秋英被盐商的儿子李乾卿遗弃的故事。它揭露并谴责了资产阶级在恋爱问题上以金钱和地位为中心的丑恶本质。白秋英对李乾卿说:“你们父子真会作买卖!”“你的父亲会作私盐的买卖,你便做起情书的买卖来了。”她最后把李乾卿给她的钞票和以前的书信付之一炬,表现了凛然不可侵犯的品格。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直接地投射到白秋英等人物形象上,以直抒胸臆的方式抨击了市侩主义,浪漫主义的抒情特色在这个作品中已显露了出来。《咖啡店之一夜》较大的缺陷是伤感气味太重,女主人公白秋英在某些地方也过分软弱。作者到一九三二年对剧本作了修改,颓废伤感的qd情调减少了,白秋英的性格也比以前完整和统一。
这一时期田汉还写了一些独幕剧,其中《午饭之前》(后改名为《姊妹》)发表于《创造》季刊。这是他最早反映工人生活的一个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较早描写工人和资本家斗争的一个剧本。尽管生活气息比较缺乏,几个女工的性格也不够突出,主要斗争又隐在幕后,但在当时出现这样的主题毕竟是可贵的。剧本写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也真实可信。在田汉作品中,用另一种生活表现阶级对立的是《获虎之夜》。剧本于一九二四年初连载于《南国》半月刊,是田汉早期的较好作品之一。剧情写一个富农的女儿莲姑爱上了一个流浪儿黄大傻,莲姑的父母却要把女儿嫁给地主,贫富悬殊终于造成了这对青年人的恋爱悲剧。莲姑不同于《咖啡店之一夜》里的白秋英,她比白秋英更具有反抗性,性格的发展也更统一。当她所爱的黄大傻成了残废以后,她的父亲要分开他们握紧着的手,她倔强地说:“不。我死也不放手。世间上没有人能拆开我们的手。”作品较好地塑造了一个温柔而不懦弱,朴实而又有胆识的农村少女形象。剧本的缺点主要是在黄大傻的性格刻划方面,同莲姑相比,他显得软弱,他所倾吐的眷恋和寂寞之情,明显的留有当时知识青年感情的投影,和人物的身分不相吻合。但作品的抒情气氛很重,喜剧的开场和悲剧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湖南山区浓厚的地方色彩也为剧本带来了特殊情调。
在早期话剧创作上作出了成绩的还有洪深(1894—1955)。他在一九一六年就写了同情劳苦群众的《贫民惨剧》,这一时期又写了被作者自称为“不是趋时的作品”《赵阎王》(一九二二年)。剧中的赵大(赵阎王)原是农民,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逼得他家破人亡,在军阀部队里当了兵。他几乎无恶不作,但就在他进行各种罪恶活动以及偷盗被营长克扣的全营弟兄饷银的时候,他内心充满了矛盾斗争,比起他的上司营长来倒还算稍逊一筹。他对营长十分服从,挨打挨骂也一味顺受。和他一起当兵的老李却比他看得清楚。老李从多年的经验认识到:“官高钱多,天下通行,今儿的世界,做大大的坏事,是高升发财;做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