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二) 第三节:话剧运动与剧本创作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历史剧”其所持理由是:“因为历史剧只能叙述旧的习惯和传说,而不能加入(或者不便加入)打破习惯传说的新思想”;他们也反对“把外国最新的象征剧、神秘剧输入到中国戏剧界来”,认为这种戏剧“仅可以供中国文学家哲学家底特别研究”,而“一般社会实在不需要它”。他们主张“艺术上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注:蒲伯英:《戏剧要如何适应国情?》,《戏剧》第1卷第4期,1921年8月)。这些主张有不很确切和不够缜密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却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缺点是在批判当时已经堕落了的“文明新戏”和传统戏剧的同时,对于前者在辛亥革命前后所起的积极作用估计不足,同时也忽视了后者某些值得注意的优点。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虽然它也强调过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本身却没有演出活动,这也局限了它对社会的影响。它的后身新中华戏剧协社成立于北京,对北京的“爱美剧”运动有过一定的影响。

    重视舞台实践而与民众戏剧社同年成立的,是上海戏剧协社。上海戏剧协社前后奋斗了十余年,是中国早期戏剧团体历史最长的一个。最早的社员有应云卫、谷剑尘等。接着,又有欧阳予倩等人参加。一九二三年,洪深经欧阳予倩的介绍加入,建立了严格的导演制和排演制。在演出中。摆脱了长期以来在台上说教的方式,重视艺术的感染力量。上海戏剧协社对当时非职业剧社和学生演戏有较大影响。它在组织和演出方面的一些措施,体现了我国话剧艺术的逐渐成长。但在初期,由于缺乏正确的思想作指导,在十余次演出中,上演的绝大部分是西洋剧,还演过宣传宿命论思想的《第二梦》。一九二四年的《少奶奶的扇子》是最受欢迎的一次。剧本由洪深根据王尔德《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剧情较易理解,但观众仍限于知识分子的范围。三十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兴起后,上海戏剧协社开始向左转,在党领导下,演出了《怒吼吧,中国!》。

    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和朱穰丞领导的辛酉剧社在“五卅”和北伐时期,加强了他们的活动。《南国》特刊发表了田汉为配合当时斗争而写的《黄花岗》第一幕。辛酉剧社为了“五卅”捐款援助工人还举行过义演。“北伐”开始的时候,又有人在广州组织血花剧团,为当地士兵和群众演出。“五卅”之前已经风起云涌地成立的学生业余剧团,这一时期就更形活跃。他们除了上演前期话剧中的进步剧目外,还经常演出配合当时革命斗争的戏剧。“五四”以来进步的戏剧社团,以及学生演剧和稍后的工人演剧,这三部分代表了中国话剧运动中的进步力量,它们是中国话剧运动向前发展的主流。

    正当钱玄同、刘半农等向传统戏剧进攻的时候,胡适也在《新青年》杂志上提出戏剧改良的主张,他站在资产阶级右翼的立场上,形式主义地反对传统戏剧,说什么中国戏里“没有悲剧观念”,对西洋戏剧中所谓“悲剧观念”大加称赞。在介绍易卜生的“问题剧”时,片面地把易卜生说成是“一生目的只是要社会极力容忍”,“不大讨论政治问题”(注:胡适:《易卜生主义》,载《新青年》第4卷第6号,1918年6月),使话剧脱离当前斗争,并乘间推行他的“实用主义”和“真正的纯粹的个人主义”。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和以后都发生过不好的影响,阻碍了戏剧和广大群众的联系。胡适的《终身大事》(一九一九年)是较早出现的剧本之一。作品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宣传的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恋爱观。人物缺少性格。最后女主人公的出走,显然从《娜拉》套用过来。剧本对于妇女问题的见解,和许多先驱者在论文和作品里所表达的意见成为一个鲜明的对照,这是胡适的不敢彻底反封建的改良主义思想在创作上的反映。

    提倡“爱美剧”并于一九二一年和李健吾等组织北京实验剧社的陈大悲,同年又与蒲伯英等发起成立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人艺”在蒲伯英主持下,聘请当时一些文化界有威望的人如鲁迅等担任校董。主张职业剧与“爱美剧”并重。在表演艺术正规化方面作了研究,对艺术教育起过有益的作用。陈大悲、汪仲贤还写了一些剧本。陈大悲的剧本情节离奇,偏于舞台小技巧的卖弄,思想内容浅薄,剧本《良心》,甚至把帝国主义殖民者当作英雄人物来吹嘘。汪仲贤有《好儿子》一剧,描写“经纪小百姓”生活的不安定,失业造成了家破人亡,戏剧形式比较完整。继人艺戏剧专门学校之后,一九二五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也添设了戏剧系,创办人有赵太侔、余上沅等。他们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附设《剧刊》,打着“国剧运动”招牌,把戏剧当作徒供有闲阶级玩赏的“供养在一个艺术的瓶子里”的“希望的鲜花”(注:徐志摩:《剧刊始业》,新月书店1927年9月初版《国剧运动》第2页)。他们并以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理论作依据,把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方法称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