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中国政府确实也在计划下一步的战略进攻方向。正如同两人所判断的一样,海军主张在夏威夷群岛战役结束之后,将重点转移到大西洋战场上去,一是进一步打击美国,削弱美国在海外掠夺的资源,二是可以让欧洲国家免受美国的打击,从而发动欧洲国家的战争力量,一起对美进行。而陆军则主张在夏威夷群岛之后应该将重点放到美洲战场上来,但是不一定要在南美洲战场上投入大量兵力,而是应该在中美洲,特别是巴拿马地区来一次大规模的登陆作战,直接切断美军在南美洲那些部队的退路。而空军是支持陆军这一提议的,甚至表示应该开始在南美洲部署战略轰炸机部队,加强对阿根廷等南美国家军队的支持。而天军保持了中立的态度,不管采取陆军还是海军的方案,天军都不会捞到太大的好处!
当然,这些都已经是后话了,而当时的主要任务还是攻占夏威夷群岛,最终确立中国在太平洋上的统治地位,让美国失去在太平洋上与中国竞争的本钱。而赢得了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可以说,也就已经赢得了第三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一半了!
莫怀聪虽然是一名海军将领,但是也是一个懂得轻重的人,如果此时暴露出陆海两军分歧的话,那对中国军队是没有一点好处的,所以在处理夏威夷群岛进攻战役的时候,他并没有太多的干预陆军的事情,而是把自己的工作重点放到了统筹指挥,以及海军舰队的调动与使用上来。而这也绝对是进攻夏威夷群岛作战行动中的重头戏!
近现代史上,任何一次大规模登陆作战的前提都是有庞大的海军舰队做支撑,另外还需要动员大量的登陆舰艇,以及强大的海运力量。虽然时代在迅速的变化,科技日新月异,而登陆作战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在二战中,主要的登陆工具是登陆艇,以及两栖登陆装甲车辆。但是在这次大战中,主要的登陆工具则为战术运输机,气垫船以及地面效应飞行器。这极大的改变了登陆作战的模式,而且对登陆地点的环境要求也降低了很多。比如,完全可以使用战术运输机将大量的部队机降到敌人防线后方的重要地点,摄制敌防御部队对滩头阵地上的登陆部队的冲击行动。而地面效应飞行器与气垫船则可以在很高的海况下正常使用,同时可以避开设置在登陆场上的障碍物,水雷等。同时,大量的重型装备则可以通过空运的方式直接送到前线部队的手里,从而避免了登陆部队缺乏重装甲力量掩护的情况。总的来讲,登陆作战的方式更为丰富,而防御一方也就更为被动,但是在登陆作战中仍然有两大要素没有改变,即海军舰队的支援力量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强大的海运能力对登陆作战起到的支持作用!这两大要素,是登陆作战行动中永远不可能改变的,而且永远也是最为重要的两大要素!
海军舰队是现成的,这点不需要莫怀聪太过于操心。第11舰队,第12舰队,第14舰队都已经结束了休整,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比如现在第14舰队就在为空军的轰炸机提供掩护。而登陆舰队的支援火力也得到了加强,更多的火力支援战舰已经配属到了登陆舰队里。唯一让莫怀聪感到头痛的还是海运力量,这是中国在当时准备进攻夏威夷时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
虽然中国本身的海运力量非常强大,但是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在战争中,中美双方潜艇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打击对方的海运船队,使对方无法从海外原料产地获得足够的原料,削弱对方的战争潜力。在夏威夷战役前期,中国海军中服役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50艘,其中至少有110艘是执行单独猎杀任务的。而美国海军中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数量也达到了130所左右,至少有100艘在西太平洋上活动,随时准备打击中国的运输船队!
在战场上,潜艇本身并不显山露水,也不是受到关注的力量,但是潜艇的行动,对双方的战略平衡却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在战争的前两年,中国潜艇在东太平洋以及北大西洋击沉的美国运输船只达到了1850万吨,而损失在美国潜艇手里的中国运输船只也达到了1500万吨左右。这还没有算上其他国家的损失。而这两年内,中国新建造的运输船只为1800万吨,美国建造的运输船只为1700万吨(都扣除了不参加远洋运输的小型船只)。换句话说,中美两国损失的运输船与其生产的运输船其实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战争的第三年,中国损失了2100万吨位的运输船,而美国的损失量则到达了2400万吨!这主要是双方在这一年内投入的潜艇数量更为巨大,同时潜艇的破交作战战术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单艇猎杀转为了数艘,甚至十多艘潜艇配合围剿。而这一年,双方建造的新运输船还不到损失的一半!也就是说,在潜艇的打击下,双方的海运力量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没有战前的巨大储备,以及从各地强行征召的运输船,还有将小型运输船投入到远洋运输中来的话,也许战争在这一年内就会结束了!
第四年,双方都加强了对运输船队的保护,组织了强大的护航舰队,并且专门组织了伪装船队,以此来对付那些埋伏在海面下的杀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