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逐渐改变了海运损失惨重的局面,但是潜艇的威胁仍然存在。而导致的后果是中美两国不得不把更多的造船力量用到建造运输船,而不是海军战舰上来。同时,增加了潜艇的定单,所以双方的海面舰队其实都一直处于不充足的状态之中。而另外一个结果就是双方大量的国力消耗在了后方的远洋航道上,包括损失的船只,以及这些船只所运载的物资!
战争是残酷的,而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很顺利。莫怀聪手里有足够的部队,舰队也安排妥当,物资更是准备充分,但是在调动这些部队,运送作战物资的时候,却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即没有那么多的运输力量能够满足他的要求!而这是夏威夷群岛战役必须要推迟2个月的主要原因,
虽然可以通过时间来弥补运输力量上的不足,但是这也仅仅限制在准备阶段,而在作战阶段,部队需要的物资将更多,仅仅依靠登陆舰队那点储备是不够的,还必须要依靠其他的手段向前线部队输送物资!这是莫怀聪最为担心的事情,因为他感觉到,自己手里的那点运送力量是无法满足要求的!
空运能够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却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空运的最大限制就是成本高,效率低下!按照每吨公里的成本来计算的话,空运是海运的十倍到二十倍,即使是再富裕的国家,也不可能承受起这么巨大的负担。所以,在空运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之前,空运是永远不可能取代海运的!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效率,在这方面,空运与海运的差别甚至比成本更大!按照千吨公里来计算,在向5000公里外的目的地输送物资时,海运平均需要2.1个人,而空运则需要25人。如果距离目的地是1万公里的话,那么海运需要的是3.8人,空运则需要59人!也就是说,随着运输距离的增加,空运需要投入的人力就会迅速的增加,而运输的效率就更加的低下。
这里还没有一点没有提到,即空运的局限性。很多重型装备用空运是无法满足需求的,而大量的作战物资用空运的话,那更是效率低下。当然,空运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迅速,可以在短暂的时间之内,集中大量的运输机,将重要的物资装备运送到需要的地点去。所以,空运可以是海运有效的补充力量,但是绝对无法代替海运,更不可能承担起所有的运送任务!
莫怀聪尽了最大的努力搞到了足够多的运输机,但是在海运船舶方面却仍然匮乏。在这份作战计划中,在登陆之后的一星期之内,就需要向前线运送20万地面部队,这些部队使用的装备,以及至少35万吨作战物资!而以当时中国在太平洋上的海运能力来看,是无法满足要求的。最后,在总参谋部的帮助下,莫怀聪想办法从原本负责向欧洲地区运送货物的船队中搞到了一批运输船,这才最终解决了运输能力不足的问题,但是这些船只也只是暂时借用,在运输高峰时期过了之后,都需要归还!
以往,莫怀聪这类指挥虽然也负责制订作战计划,但是一般都只负责前方的战斗计划,而后勤保障是由另外的人专门负责的。这是莫怀聪第一次接触到后勤保障方面的问题,虽然他也知道这是总参谋长在有意的培养他的个人能力,因为要想干得比战区司令官更好,那么就必须要明白后勤的重要性,必须要有能力独立的完成整个作战行动,并且为这样的行动制订出详细,周密的计划出来。但是,莫怀聪却苦不堪言,仅仅是后勤方面的问题,就已经让莫怀聪觉得自己快要爆炸了!
当然,莫怀聪也以此认识到了后勤的重要性。战争打的就是后勤,特别是大规模的战争,后勤的重要性是排在情报之后的,而且是实现目的的基础,有了情报,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部队也不可能完成任务。而莫怀聪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中国的军事力量中有近一半的人员是分布在后勤战线上的,而投入到前线的兵力却占不到一半!其实,这个比例仍然不是最好的,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前线一个作战官兵,至少需要有两个人在后方为其提供后勤保障。也就是说,后勤队伍的比重在军队中应该占到2/3左右!当然,这仅仅是科学计算上的纯理论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军队都将在第一线作战,至少还会留出一半,甚至一大半的军队在后方休整,而后勤部队的人员基本上是不需要休整的。所以,中国保留了一半的力量用在后勤保障上,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了!
战争其实就如同一场比赛,在比赛开始之前,竞争的双方都会拼命的为自己做好准备,并且将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而只要比赛一开始,在决出胜负之前是不会结束的!因此,谁能够在比赛之前尽量完善的做好准备,谁能够在比赛之前尽量多的了解对手的弱点,那么胜利就将属于谁。而这次,莫怀聪是为胜利而去的,他不会容许胜利与自己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