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篇 战略防御 第七章 海战落幕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提供更高级的粒子炮技术。所以,日本战舰的粒子炮作战能力自然低了不少,另外,其反舰导弹在对抗粒子炮武器的方面也存在着缺陷!

    这一点差距,决定了中日这两个攻击波的攻击结果。日本战机发射的近200枚导弹几乎全被击落,只有4枚导弹打在了中国战舰的身上,其中1枚击中了“兴凯湖”号的左舷,但是250公斤的半穿甲战斗部并没有能够击穿战列舰的主装甲,另外两发命中“那错”号战列舰的导弹也只是震坏了几部电子设备,就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了。只有一枚命中了“武夷山”号的导弹在巡洋舰的左艉甲板上开了一个大洞,并且破坏了巡洋舰的一根轴,让巡洋舰的速度降低到了24节,随后向南退出了战斗。

    中国战机发射的200发导弹的命中率就要高很多了,至少有20多枚导弹准确的命中了目标,但是却与日本的导弹遇到了同样的一个问题,这些导弹根本就无法穿透战列舰的主装甲!命中“大和”号的4枚导弹,其中a炮塔中了两发,但是只破坏了其中一门火炮,并没与造成致命打击,甚至连炮塔的转动机构都没有受到多大的破坏。命中主舰桥的一发导弹根本就没有能够穿透350毫米厚的装甲,只是将舰桥上的雷达震坏了两部!只有命中中部上层建筑的那发导弹彻底的破坏了“大和”号中部的导弹发射系统,而且引起了大火,但是火势很快就被控制了下来,并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另外10多发命中“神威”,“伊势”以及“扶桑”号战列舰的炮弹都没有起到多大的破坏作用!

    其实,中日导弹的问题都一样,就是缺乏破甲能力,而且战斗部的威力不够大,用来对付巡洋舰,驱逐舰之类的战舰还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毕竟半穿甲战斗部巨大的破坏力在对付没有多少装甲防御能力的战舰时显得非常有用。但是,对付战列舰这种几乎被装甲包围起来的战舰,起到的效果就很不明显了!

    其实,这个问题一直就存在,中国自己就进行过类似的实验。2040年时,当4艘“兴凯湖”级战列舰都进入海军服役之后,中国就曾经用自己的反舰导弹对“兴凯湖”号做过实验,取得的结果很简单,反舰导弹无法击穿战列舰的主要部位处的装甲,只能够靠运气,命中某些脆弱部位,才会对战列舰构成有威胁的打击。但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如果要增大导弹战斗部的穿甲能力,而不增加战斗部的重量,就必然要降低战斗部的爆破威力。试想一下,如果只在战舰身上开个一米左右的洞,能够造成多大的破坏呢?当然,只有增加战斗部的重量才能够增强导弹的打击能力,但是增加了战斗部的重量之后,要么就必须增加导弹的重量,而这受到了攻击机携带能力的限制,要么就是降低导弹携带的燃料,而这又降低了导弹的射程,让攻击机的处境非常危险。这两个矛盾直接限制了对反舰导弹的改进。

    当然,解决的办法不是没有,中国就在摸索着好几种替代导弹的方案,但是在这之前,中国海军的主要打击任务是由战列舰承担的,舰队战斗机的作用一般是对地攻击,在大洋上,中国海军面临的竞争并不激烈。所以,这些改进措施都没有受到重视。到战争爆发的时候,几种改进项目都还在研讨之中,并没有到实际使用的地步。

    日本的做法比中国更为“激进”,因为日本根本就不重视导弹的作用,认为有战列舰的强大打击力量,就足以解决海战中的任何目标了!而这也是有两个客观条件的,首先日本的科技实力让其无法再发展一种先进的反舰导弹了;其次,日本的经济实力,让其无法在海战中大规模使用昂贵的导弹,必须要将希望寄托在战列舰的炮弹上!

    可以说,双方的攻击都是非常糟糕的,这点谁也没有想到。特别是对皮定均与席林来讲,他们原本希望空中打击能够拖住日本战列舰一段时间,但是战斗下来,日本舰队的速度却没有半点减慢,反而因为“武夷山”号的损失,掩护舰队的速度降低了5节,同时舰队陷入了短暂的混乱之中,至少耽搁了15分钟时间重新编队!而这5节速度,以及15分钟的时间,对席林大校来讲,简直比割他的肉还要痛!

    日本舰队把握住了这段短暂的机会,迅速的将与中国舰队的距离拉近到了600公里上,接着就立即开始了第一轮炮击,在没有校射的情况下开始了第一轮炮击!

    当日本人重达1.8吨的炮弹砸到了“兴凯湖”号后方250米的海面上产生的巨大震动传来时,席林大校知道现在已经无法逃避了,如果他们此时再继续逃跑的话,就只能使用1/3的火力与日本舰队2/3的火力交战,火力密度小了一半,那还怎么战斗!

    无奈之下,中国舰队开始转向,开始首先抢占“t”字头的有利位置,摆开了与日本舰队决战的架势。同时,剩下的7艘巡洋舰开始向后放撤退,并且将携带的重型反舰导弹发射了出来。因为受到制导条件的限制,这些导弹的射程都在600公里左右,所以直到此时,才能够发挥作用!

    激烈炮战在大洋上开始了。中日舰队的巨型炮弹穿插着飞向对方的战舰。而这时候,席林突然眼前一亮,想到了制胜的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