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篇 战略防御 第七章 海战落幕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点,并且立即将负责通信的参谋员叫了过来。

    “去,立即请求主力舰队派遣战斗机寻找日本人的侦察机,并且将其击落,不能让日本侦察机指挥为他们的炮弹提供引导!”

    大校一口气下达完了这道命令,这才松了一口气,接着就连连自责,如果能够早点想到这点,恐怕日本舰队根本就不敢追上来了。现在日本的战略卫星系统也已经不复存在,只要干掉这些日本战列舰的眼睛,就算给日本舰队指挥官一个天做胆,他们也不敢再将战斗进行下去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正在苦苦思索怎么帮助掩护舰队撤离的皮定均少将也想到了这一点,在席林的请求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少将已经派出了至少3个中队的战斗机,前去对付日本的那些侦察机了!这三个中队的战斗机都只携带了少量的对空导弹,它们的任务只是找到日本的侦察机,要么将其击落,要么使其离开有效的监视与引导范围,让日本战列舰的攻击无法受到引导!

    其实,这就是新式战列舰受到的最大限制!在电磁炮技术得到决定性的进步之后,战列舰的打击距离已经不比航母小多少了。拿中国的航母攻击机与战列舰的主炮来比较。中国的航母攻击机的正常作战半径是1100公里左右,而“兴凯湖”级战列舰主炮的打击距离达到了900公里,如果使用发动机更大的火箭增程炮弹的话,这个距离还可以得到提升!而且,战列舰的火力打击密度并不比航母攻击机的低。就凭这点,战列舰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与航母的攻击机比较起来,战列舰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

    新式战列舰在作战中必须要依靠前线指挥系统的帮助,在国家战略卫星系统没有遭到破坏之前,这一任务多半是由战略侦察卫星,导航卫星,以及定位卫星所承担的。有了这三种卫星,加上炮弹与卫星之间的双向数据链,就能够很好的引导炮弹进入末段攻击范围了,然后再依靠炮弹上的自导设备,自然能够做到精确攻击。这一点,已经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中得到了检验,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战争手段之一!但是,在国家战略卫星系统受到破坏之后,就必须由别的方式来为战列舰发射的炮弹提供引导了。当然,谁都知道,在全面战争中,战略卫星系统是很容易遭到破坏的,所以很多国家都有这方面的悲分技术。而主要是手段就是依靠侦察机在前线为炮弹提供引导参数,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这么迷信战列舰的国家中,航母都没有被完全淘汰的一个原因了!

    当然,这么做是非常危险的,为此,中美欧都在发展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战列舰提供最后的引导手段。而像日本这种次要大国,因为国力受限,而且技术也跟不上,自然无法发展全新的战略侦察机了,而用普通战术战斗机改装的战术侦察机,在对方严密的防空系统面前,其声存能力是非常值得怀疑的。而这一战,就证明了这一点,战术侦察机在激烈的战争中,几乎没有多少作用!

    这场海战,也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战列舰的作战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没有完全的配套系统,那么战列舰的作战能力是无法与航母比较的。如果这么算的话,那么发展战列舰的成本并不比建造航母舰队差。换句话讲,战列舰的成本并不低,甚至有点得不偿失!

    从这点上来看,这场海战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至少,将世界海军的发展分到了两个方向上去。而现在暂时不说这些,还是来看看这场海战吧!

    由于中国舰队首先转向,所以很快就占据了“t”字头的有利阵位,中国的4艘战列舰的主炮基本上都没有受到破坏,36门火炮的打击威力是非常强大的。而最主要的优势,是中国海军的战列舰主炮有射程上的优势,换句话讲,中国战列舰不需要主动向日本舰队靠近,就能够发动有效的打击了。

    “兴凯湖”级战列舰主炮的最大射速达到了每分钟4发的水平,但是在实战中,为了保持齐射时的准确度,所以射速一般是控制在每分钟2发左右。另外,在600公里左右的射程上,“兴凯湖”级战列舰能够发射全装药的穿甲弹,其穿甲威力足以击穿日本战列舰的主装甲了,当然,破坏力更为强大!

    当中国战列舰开始射击的时候,日本的战列舰队还在前进。与中国舰队不一样,此时日本舰队必须前进,为了保证中国舰队无法逃逸,他们至少要将距离接近到500公里左右,才能够摆开阵型进行炮击。但是,在继续前进的途中,日本战列舰仍然在继续射击,而这种只能够发挥2/3火力,且射击精度低了很多的炮击,对中国正在高速运动的战列舰的威胁并不是很大!

    在第15轮射击过后,一件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青海湖”号战列舰b炮塔的3号炮因为冷却系统出现了故障,被迫停止射击,很快,整个b炮塔的三门主炮都停止了射击。接着“青海湖”号升起了黄色信号旗,战列舰上的火力系统出现故障,必须退出战斗了!

    早在建造“兴凯湖”级战列舰的时候,就存在着到底是使用老式舰炮还是装备新式舰炮的问题,当时鉴于日本开始建造“武藏”级战列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