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篇 第二战场 第四章 第一扇门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重机枪,或者是rpg火箭筒,却太勉强了。而“斯催克”是美国轻型化部队的主要装备,其正面装甲只能够抵挡住12.7毫米枪弹的射击,而侧面与后方的装甲甚至只能够应付7.62毫米枪弹的打击。而在城市战中,正面对敌的可能性极小,而且很多打击都来自头顶,而“斯催克”上方的防御装甲是非常糟糕的,甚至连7.62毫米穿甲弹都能够轻易的击穿。而为了应付伊拉克游击队的打击,很多美国士兵甚至在“斯催克”的上面架设沙包来加强防御。而在美国军队中,最受欢迎大家是m1主战坦克,以及m2步兵战车,特别是当它们配合使用的时候,几乎能够对付伊拉克游击队的任何挑战。从这些事情上就能够看出来,在城市战中,坦克并不是一无事处的。非常明显,坦克就是城市战中活动的堡垒与强大的支援火力。而士兵在坦克的掩护下,不但能够减少伤亡,减轻战斗负担,同时还能够积极的配合坦克作战,消灭近距离上的反坦克手。所以,在伊拉克战争后期,当美国认识到城市战问题的严重性之后,已经将大批的m1坦克与m2步兵战车送到了前线部队的手中,这才让部队的伤亡率降了下来。

    台湾战争中,中国也曾经遭受到了城市战的尴尬局面。光是攻占台北的战斗中,解放军就至少付出了15000名士兵生命的代价,而伤员的数量还远远的超过了这一数字。所以,当美国人继续在伊拉克忍受着折磨的时候,中国也在积极摸索着应付城市战的方式方法。而36军正是第一支接受了全面的,正式的城市战训练的部队,而此时,也是该它发挥威力的时候了。

    其实,在志愿军的战场上,同样遭受着城市战的尴尬局面。而充当主力的三支重型部队,都在正面战场上与印度军队对抗着,而几支轻型部队因为不适合城市战的需要,而一直没有被用到城市战中去。许常青向巴基斯坦要求几十万军队配合志愿军作战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由巴基斯坦军队去承受城市战的巨大伤亡,避免了志愿军付出过高的代价。当然,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在志愿军中,确实没有一支部队有完整的城市战经验。当然,在东部战场上,已经无法指望巴基斯坦军队帮上任何忙了,而周围国家也绝对不可能派出军队来配合解放军战斗。所以36军被分到了这一战区,也是总参谋部多方考虑的结果,因为要控制印度东部突出地区,城市战是绝对无法避免的!

    比起在野外的作战行动,36军在城市战中的发挥一点都不逊色。虽然推进速度远比不上野外战场上的进攻速度,但是36军却有效的控制了伤亡。当然,这也是让罗开,以及在后方监视着的周国辉最为满意的地方。在强大的空中支援下,一般是由攻击机对36军要进攻的城区进行2个小时以上的轮番打击,这不但能够消耗印度人的战斗力,同时还在削弱印度军队的士气,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在扫除了所有能够看到的障碍之后,坦克与达栽着步兵的装甲战车开始对目标城区进行扫荡,一般是由坦克在近程反坦克火力的射程之外对可疑目标进行远距离的炮击,然后由步兵战车进行火力压制,随即步兵下车伴随坦克推进,逐步攻占每一处建筑物,并且扫清里面残余的印度士兵。完成了对目标地区的控制之后,再确定下一个要进攻的地区,在获取补给的时候,由空军进行轰炸。而这种轮番推进,让印度人几乎找不到反击的机会。因为他们手里的近程反坦克导弹的射程一般不超过1千米,而且在城市战中,反应速度是非常关键的,不管怎么说,导弹的飞行速度远没有炮弹快。而且加挂了模块式装甲的主战坦克面前,轻型反坦克导弹几乎起不到多大的作用。而用那些需要架设发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恐怕还没等印度的反坦克手把导弹的发射工作做完,就被装备有大口径狙击步枪的中国狙击手,或者是步兵战车上的机关炮给干掉了。

    这种推进速度确实不快,一般要攻占与控制一块纵深约2公里的城区,至少需要花费6个小时的时间,其中2个小时用来空中打击,2个小时由坦克以及自行火炮进行重点炮击,最后还要花2个小时让步兵伴随坦克控制成一片城区。但是,城市战最关键的并不是速度,而是在怎么有效的控制伤亡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因为城市战的伤亡如果得不到控制的话,是任何一支现代化军队都无法承受的。毕竟,比起装备精良的部队来讲,一支临时武装的部队在城市战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小不了多少,但是成本却低了很多!

    攻占因帕尔的战斗是非常惨烈的,36军至少花了2天的时间,最后还得到了25军一部的支持,才完成了对最后一块城区的控制。而在这一战中,36军有54辆坦克在战斗中不摧毁,另外还有87辆坦克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另外,至少有500辆左右的各种装甲车辆受到破坏。在付出了1200多名士兵阵亡的代价之后,36军才完成了这一战役。这比起36军在野战中的伤亡与损失要大多了。但是比起印度人的损失,这恐怕还不值一提。

    战前,印度已经在因帕尔集中了至少25万的兵力,其中有5万在城区外的战斗中不消灭或者击溃。而在城市战之中,还至少有5万守军向解放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