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篇 第二战场 第四章 第一扇门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些情况,印度就要差多了。作为印度主体民族的印度斯坦族,在印度人口中占的比例只有46%,甚至不到一半。而印度斯坦人几乎都分布在印度的核心地带。在印度最容易受到入侵的地区,最主要的人口是各种少数民族。前面已经说过了,印度人一直没有能够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基础,虽然,现在大部分印度人信奉的是印度教,但是各民族对同一宗教的理解却完全不一样,而且还有很多民族是信奉别的宗教。即使除去宗教上的不一致,印度的民族分裂问题仍然是非常严重的,而这也是由印度所执行的民族政策所决定的。因为印度斯坦族人在国内并没有占多数,而印度人为了保持对政权的控制,必然要提高主体民族的地位,打压别的少数民族,或者是分裂少数民族。很显然,这么做虽然能够迅速的收到成效,但是这却在印度内部埋下了内战的阴影。泰米尔地区持续不断的骚乱,以及各边缘地区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反抗已经说明了一些问题。而印度政府一直对这些地区执行高压政策,或者是收买一些少数民族内部的软弱份子,来达到维持统治的目的,而且在没有外来干预力量的情况下,印度政府这么做的恶果还没有显露出来,但是,现在印度想依靠这些少数民族来对抗外来势力的话,这是不是有点妄想呢?

    从这就能够看出,印度人要想通过人民战争来迫使中国与巴基斯坦军队离开印度领土,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印度的最高决策者们正是依托着这种思想,准备与中国,巴基斯坦做最后一博,希望在这最后一博之中,让胜利回到印度的手中,而且印度人也积极的行动了起来。

    大批的轻武器已经被运送到了东部战区,甚至被送到了与巴基斯坦军队以及志愿军的战场后芳的印度平民手中。另外,印度政府已经成立了人民战争委员会,让该委员会承担起所有敌后战争的指挥与协调工作,而印度总理甘德甚至亲自担任了该委员会的委员长。另外,为了加强敌后战争的力量,以及发动敌后人民参加战斗,至少有100万接受了游击战训练的印度军队脱下了军装,准备潜伏到敌后地区,作为敌后战争的骨干。而更为极端的是,印度甚至出重金向世界雇佣兵组织聘请了不少的雇佣兵,准备让这些雇佣兵到战线的后方去破坏中国与巴基斯坦军队,去向这两个国家的军队施加压力。可以看出来,印度人的准备工作做得还是很到位的,但是,他们的这些计划能够收到效果吗?恐怕最后激怒了中国与巴基斯坦,最后印度还会受到更大的伤亡吧!

    当印度积极准备敌后战斗的时候,罗开指挥的解放军并没有停止进攻的步伐。但是随着战线的推进,罗开已经适当的加强了后勤补给线上的保卫力量,因为他很清楚,这场战争的关键是在持续作战能力上。如果仅仅是用第一波强大的突击来打击印度军队,是永远不可能完成任务的。

    此时,36军对因帕尔的进攻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比起第1山地集团军在提斯浦尔的战斗,36军的进攻就要顺利得多了。而通过36军在对因帕尔的进攻中,也发现,重型部队只要得到有力的空中支援,并且与步兵协同作战的话,在城市战中,能够更有效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罗斯坦克部队因为没有得到步兵的配合,同时在空中支援并不强大的情况下,突入格罗兹尼,最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通过这场战争,似乎很多国家都认为,笨重的坦克并不适合城市战,因为相对于步兵来讲,坦克是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的目标,而且随着反装甲技术的提高,现在单兵已经能够使用破甲威力巨大的反坦克导弹或者反坦克火箭筒了。经常一发,最多几发先进的反坦克导弹就能够摧毁一辆先进的主战坦克。而在城市的环境中,坦克是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对高层建筑的战斗中,坦克所起到的作用甚至比不上步兵战车与自行防空火炮,因为坦克炮的仰角并不大,在很多时候无法对隐蔽在高楼上的反坦克手进行有效的打击。而美国也正是在吸取了俄罗斯人在格罗兹尼的惨痛失败的经验之后,在发动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用轻型部队承担起了主要的进攻任务。

    说实话,即使美国采取了不同的战术,并且得到了强有力的空中支援,甚至很多时候采取了摧毁之后再进入的战术,但是在伊拉克的城市中,美军的遭遇并不比俄罗斯军队好多少。失去了重装甲的掩护,美国的轻型战车经常在伊拉克的rpg火箭筒面前抬不起头来。而且,失去了坦克强大火力的支持,在对付伊拉克游击队的工事时,经常不得已让美国士兵承担起近距离打击的任务,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伤亡。而在这场战争中,最不受欢迎的是美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悍马”吉普车,以及美国准备大量列装的“斯催克”轮式装甲车。这两种战斗车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有效的防护手段。“悍马”不用说了,本来就是美国大兵的“的士”,根本就没有一点装甲防御,而在战斗激烈的情况下,很多美军士兵甚至在“悍马”车上焊接了装甲板,或者是用防弹衣在车内加强对轻武器的防御力量。而这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即使能够抵挡住ak的步枪弹射击,但是要对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