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篇 第二战场 第三章 下山猛虎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部队的需要性也就不那么迫切了。所以,中国的甲级军中,并没有正式的山地部队,如果有需要,也只是让轻型部队充当山地部队使用。而现在,中国要想从西藏南部对印度发动进攻的话,没有山地部队,那战斗将非常艰难。而手里仅有的几支小规模的山地部队(其实就是西藏南部地区的边防部队)根本就不敷使用。而再转过来寻找合适的轻型化部队的时候,才发现,大部分的甲级轻型部队已经有了自己的用处,而要从解放军陆军现有的50万轻型甲级部队中抽调出几个军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在这一情况下,中央军委迅速做出决定,将原有的几支小规模山地部队分散加强到6支乙级部队中去,并且加强这6支乙级军的训练,争取在正式对印度的进攻开始之后,能够在战场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来。而一支部队的训练时间将不会少于半年,即使现在加强了对这几支部队的训练强度,但是这也至少须要3到4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也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从一开始就开辟正面战场的原因之一,因为中国当时并没有适合的部队使用!

    现在,有2支山地军部署在中印西部地区,这2支部队已经开始负责在收复的中国领土上执行治安与维持局势的工作了。另外还有4支山地军就部署在中印东部边境线上。而当罗开担任了前线指挥官之后,才发现这4支部队的训练任务还没有结束,虽然已经具备了大部分的战斗力,但是罗开还是有点不满,毕竟拿不成熟的部队去参战,那就是拿士兵的生命在冒险。而在离开北京的时候,周国辉已经多次向罗开强调,在这个新的战场上,必须要控制部队的伤亡,不能以士兵的生命与鲜血为代价来扩大战果。所以,罗开很小心的处理了这个问题。

    首先,罗开把这4个军合并成了一个集团军,将所有的突击火力以及山地炮兵部队集中起来使用,这能够极大的增强山地部队的突击力与火力。但是,这也相应的会缩小山地部队的正面突击宽度。但是对罗开来讲,战斗并不是以全面压制敌人为主的,而是要在重点地区,重点战场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对敌人发动致命的打击,那收到的效果将非常显著。所以,罗开准备在第一波进攻中投入一个,最多两个军作战,而由另外两个军充当战役预备队,以加强进攻的持续能力。

    当罗开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改编之后,战斗已经打响了5个小时,此时,准备了4个月的山地部队才投入到了战斗之中。而突击点并没有选择在最容易突破的萨地亚。而是选择在了提斯浦尔。这里已经是印度北部防线的后方了。而且提斯浦尔是瑙(贡)萨(地亚)公路西部的重要战略据点,印度在此的防御力量非常强大,至少集中了3个山地师的兵力,同时还有4个预备队师,另外集中在这的战争物资也足够印度北部防线上的军队战斗一个月左右。所以,当解放军将这里当做主要进攻点的时候,印度人感受到了非常切实的威胁。

    罗开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是非常有信心的。因为,现在4个山地军的精锐兵力已经集中起来使用了。虽然装备的轻型坦克的防护能力比不上印度的主战坦克(主要是t-72,因为只有t-72的重量才能够勉强部署到这一地区,而t-90,m1a2,阿琼等主战坦克都太重了),但是中国轻型坦克的105毫米坦克炮在使用最新式的贫铀脱壳穿甲弹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击穿印度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而且机动性与灵活性更好。再加上4个山地军的远程火炮,以及空降部队,空中战机的支援,这些山地部队已经能够对印度的阵地发动有力的冲击了。而且,在罗开看来,夺取提斯浦尔远比收复萨地亚重要。只要能够控制提斯浦尔,就能够向高哈蒂以及西隆发动冲击,威胁到印度东部战区的大后方。很明显,只要这一步走出去了,那么解放军在印度东部战区的战斗将加快很多。而这当然也是罗开的一个校恒盘。现在志愿军在印巴战场上的进攻已经进入了收官阶段,如果不能在东部战场上迅速的夺取胜利的话,那他们就将落在志愿军的后面。而就是这种竞争心理,让罗开做出了这一决定来!

    印度东部战区的北部防线整体后撤的时候,提斯浦尔地区的印度军队撤退的距离最短,只控制在了20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很明显,印度知道这处战略要地的重要性。这里是从喜马拉雅山区进入印度东部平原地区的最后一块缓冲高地。如果印度失去了提斯浦尔的话,中国解放军的远程炮兵就能够在这里向高哈蒂进行炮击了。而且,中国只要将远程火箭炮部署到这里来,就能够对印度向东部地区腹地的运输线发动炮击,威胁到交通大动脉的安全。所以,印度不但控制了部队的后撤距离,而且还将附近阵地上撤退下来的部队部署到了提斯浦尔附近,以加强这里的防御部队。此时,在提斯浦尔的印度军队已经从3个山地师以及4个预备队师加强到了4个山地师,1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以及5个预备队师,约莫25万兵力的巨大规模。而且,储备在提斯浦尔的武器装备迅速的补充到了受损的部队手中,很明显,印度已经准备拼死都要守住这一重要战略地点了。

    解放军的第1山地集团军(罗开的合并最后得到了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