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五篇 第二战场 第三章 下山猛虎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转变,而这其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其“斯催克”旅。这在伊拉克战争后期,几乎引导了世界陆军的发展潮流。但是,现在美国军队在伊拉克的日子并不好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非对称的城市战中,美军士兵得不到足够的防护,导致伤亡居高不下。而在一年前,美国与中国的对抗表明,即使现在世界以和平为主,但是大国之间的直接对抗并不是不可能的。而在与中国军队的战斗中,轻型部队占不到一点便宜,而且还处处被动挨打。所以,美国的轻型化陆军模式已经被否定了。而就在这一情况下,中国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完成了对36军的重型化数字军的建设,现在,正需要这次战斗来检验36军的作战能力。

    对于在因帕尔东部50公里处的那道防线,36军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拿了下来。随后,36军在继续扩大突破口的同时,36军开始向因帕尔以东40公里处的一个小镇进行集结,准备对这一重要城市发动进攻。此时,中国空军与海军航空兵已经完全控制了印度动部地区的制空权,而在第一轮打击之中,印度的防空系统已经遭受了巨大的破坏,根本无法对天空中的中国战机构成威胁。而空中部队在完成了第一步夺取制空权的任务之后,空中部队的主要兵力已经转向了对地支援与远程打击作战。此时,印度的远程炮兵根本就不敢出来活动,因为布满了天空的中国战机只要一发现对地面部队有巨大威胁的目标,肯定会马上发动进攻。而印度部署在东部地区的远程炮兵已经损失了40%,其中射程超过70公里的“飓风”式火箭炮(俄罗斯bm-30式火箭炮,也称‘龙卷风’)已经损失了120门,占到了印度拥有这种武器的75%。而射程在35公里以上的印度火炮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也就是说,现在印度几乎没有任何办法对付在因帕尔东部集结的36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36军的进攻准备一步步的展开。

    现实对印度是很残酷的,因为这并不以某一方的意志为转移。就在36军的进攻顺利的进行下去的时候,印度全线部队开始收缩,毕竟再让部队部署到前线,而忽视了后方的安全,那印度将在2天之内丢掉东部地区40%以上的领土。而此时,印度必须要想办法挡住36军的进攻狂潮,至少要在因帕尔阻挡住这支军队,同时在别的地区设立一个与因帕尔规模相仿的后勤补给基地,同时保护好这处基地,以供前线部队作战。所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即使印度东部战区与内地的通信已经被切断,但是印度东部战区司令部仍然做出了迅速的反应。

    在中国进攻开始2个小时之后,印度东部战区司令部已经转移到了高哈迪,并且在这里开始了对整个战区内印度军队的指挥工作。部署到锡布萨格尔东北方向的部队也已经撤了下来,,同时北部地区的部队整体向后撤退了20到50公里,以在与中国的国境线上空出一段缓冲区来,以应付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进攻。同时,印度也已经开始将物资向西隆转移。同时,也已经在以锡尔杰尔为中心的地带建立起了一道弧型防线,希望能够在这里最终阻挡住中国军队的进攻。虽然,印度人的准备是很积极的,而且做出了适当的退缩,以空间来换取时间。但是,情况并不像印度人计划的那么好,而印度的行动也不可能那么的顺利。

    从印度军队离开阵地上的坚固防御工事之后,中国的空中部队就找到了新的目标,并且以迅速的行动来回答印度人的变阵行动。从第一线撤下来的部队,最终能够到达预定阵地的只有75%,其余的都被中国的空中部队消灭在了路上。而且,这些部队损失了超过80%的重型装备,即使大部分的兵力保存了下来,但是再要应付中国的进攻,恐怕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一件事情了。而从因帕尔撤出来的物资也遭受到了疯狂的空中打击,那些没有任何防护,行动缓慢的印度运输车队成为了中国空中部队最好的打击目标。而最后,能够安全完整的到达西隆的物资不超过40%。这才是对印度东部地区军队最惨痛的打击,在国内补给迟迟无法到达的情况下,印度军队将面临没有物资可以战斗的尴尬境地。

    当36军对因帕尔的进攻准备即将完成的时候,充当36军战役预备队,以及后卫部队的25军也已经到达了36军后方的阵地上,接替了36军的后防工作,并且保护着36军的后方补给线。此时,36军已经可以腾出所有的力量来,用全力向因帕尔发动进攻了。而这时,36军的战备率达到了95%,远远的超过了美国的数字化部队,也超过了21军的战备率,看来花在36军身上的,这一年多的努力并没有白费。而这时候,在北部战线上,那4个已经等得有点不耐烦的山地军也收到了进攻发起的命令!

    这4个山地军是由二线的乙级部队组建而成的。因为在解放军开始准备从西藏南部地区发动进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手里并没有多少可以使用的部队。因为中国一直没有将西藏作为重点战区,毕竟任何敌人要想翻越喜马拉雅山之后,再对西藏发动进攻都是一件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的事情,天然的地理屏障为西藏提供了最好的防御。而中国大多数有威胁的地区都不需要专业化的山地部队,对山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