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四篇 明争暗斗 第十二章 空中绞杀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大的这场战役的时候,许常青就敏锐的感觉到,这次美国人会坐不住了。其实,谁都知道,如果印度军队还无法夺会制空权,任由中国志愿军空军在天空中肆虐的话,恐怕要不了两天,中国的空地部队就将把这100万部队给吞掉。而印度军队的突围战打了10多个小时了,在牺牲了十多万官兵之后,却没有收到多少效果,一直被空降军阻挡在比卡内尔以西的地区。所以,当务之急,印度必须要夺回制空权,才能够说后面的工作。而在这一情况之下,美国志愿空军必然出动。所以,在看清这点之后,许常青非常冷静的让志愿军空军悄悄的转移主力部队,着手准备空战!

    从接到命令的一刻起,志愿军空军就开始紧张的准备起来了。此时,在战场上,志愿军空军一直保持着1200架战机的力量。而在此之前,只有100多架战机负责有限的空中巡逻任务,确实找不到对手,也用不着太多的制空战机。而另外的战机都承担起了对地打击任务。毕竟,印度的军队太庞大了,即使上千架战机一刻不听的进行着炸弹“搬运”工作,却仍然忙不过来,地面部队不停的发来的空中支援请求,几乎把空军的飞行员要累死了!而现在,命令一到,立即有500架充当临时攻击机角色的战斗机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出了200架紧急升空加强空中巡逻之外,别的战机都在地面做好了待命准备,可以在接到出击命令之后5分钟之内投入到战斗中去!而另外还有200多架多用途战机开始转换角色,结束了对地打击任务,主要用来填补制空战机的空白,准备在紧急时刻投入到空战中去#葫以,此时战场上,只有400来架转用攻击机在执行着战场支援任务。这是很正规的战场支援,这些战机只能在最激烈的战场上遂行近距离支援任务。当然,大家所熟悉的a-10与su-25就是这类战机的典型。所以,此时战场上的空中支援力度确实减少了许多。即使许常青的调动再隐蔽,还是暴露了。

    对于空中作战,许常青的专业知识并不多。当然他也不需要有专业的知识,他只需要能够在战役上调动这些部队行动,并且做好战术上的安排就好了。而志愿军空军的指挥官将承担起专业性质的指挥工作,达到许常青提出的要求也就足够了!

    而为了支持大规模空战的需要,此时至少有8架yj-11到达了战区外围,准备为空战提供指挥以及情报支持。而先前专业负责对地打击指挥的几架联合指挥机已经向后撤退了。这种专门指挥攻击机作战的空中指挥机在空战中是发挥不了多少作用的。

    当美国的第一批战斗机到达战区上空的时候,立即就与正在巡逻的300多架志愿军的防空战斗机打了起来。为了消耗美国人的空中进攻力量,在空战区域的选择上,志愿军空军就选在了内线作战,不但要用防空战斗机来消耗美国人的战机,还要用地面防空火力配合战斗机作战,通过联合绞杀,来消灭美国人的进攻战机#葫以,这一次空战是发生在38军东南部防空区域内的!

    参战的美国战绩有5个联队,120架战机。而中国志愿军迎战的只有2个大队的96架战机,但是他们得到了38军的战区防空火力网的支持,而且这时候,在38军中部阵地上空,有2架yj-11正在巡逻,完全可以支持这两个大队的战斗机行动。所以,中国志愿军空军并不在兵力上吃亏,而且在情报与信息方面还占有优势(此时美国方面只得到了一架e-3的支持,而一架e-3一次最多指挥60架战机空战,所以120架美国战机是难以获得足够的情报与信息支援的!)。所以,在这场空战之中,志愿军空军并不吃亏,而且还一直占据着上风。

    空战只打了半个小时,双方各有损失之后,都撤出了战场,不是飞行员不愿意打了,而是现代空战的消耗速度太快了,而战机携带的导弹数量是非常有限的。而美国的飞行员已经被数次警告,在消耗完了中程导弹之后,尽量避免与中国战斗机格斗!因为f-35的机动能力确实不理想,而且,美国的飞行员并没有多少实战经验,特别是空中格斗的能力不强,按照美国空军的计划,未来空战的主要战斗方式是超视距空战,并不强调过高的格斗能力。所以,美国人并不希望与这些战斗经验丰富,而且作风凶狠的中国空军格斗,那是拿飞行员的性命开玩笑呢!而失去了格斗的空战,自然不会持续多久!

    最后,美国志愿飞行队损失48架战机,其中12架是被地面防空导弹击落的。而中国志愿军空军也损失了32架战机。这第一次交手,双方的空中部队基本上打平了。但是,中国志愿军空军是在内线作战跳伞的飞行员都能够得到及时的营救,只要没有受重伤,都能够及时的投入新的战斗中去,反正损失的战机会马上从国内专场飞来。而美国志愿飞行队就不一样了,大部分跳伞的飞行员都成了送到38军手中的高级俘虏。所以,在这一战之后,中国空军只阵亡3名飞行员,另外还有8人重伤,需要回国治疗,而另外的21名飞行员都在2个小时之后重新投入到了战斗之中来。美国损失的48名飞行员,出了5人距离战线比较近,被印度特种部队救了回去之外,另外阵亡7人,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