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五四”——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一) 第三节:叶绍钧的作品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意萦绕的效果。语言纯净洗练,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随便使用方言土语,却都确切而富于表现力,同当时一些“怎么说就怎么写”的作品相比,显出了较高的成就。

    作者的散文,大多辑入《未厌居习作》集。《没有秋虫的地方》、《藕与菁菜》诸篇,在乡思离情的抒写里,多少透露了“五四”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彷徨而又切实追求着的错落的心境。《牵牛花》里那种无时不回旋向上的“生之力”的意想,给人以清新健美的感觉。《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注:载《小说月报》第16卷第7号)则控诉了中外反动派的血腥罪行。洁净的语言表现着朴实的感情,构成了叶绍钧散文的主要特点。作者早年也写过一些新诗(见《雪朝》),大多过于平实。《浏河战场》(注:载《小说月报》第15卷第11号)实写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虽然颇有散文分行之嫌,但却是长诗创作方面的较早尝试。

    叶绍钧还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早期童话集《稻草人》中,部分作品(如《小白船》、《芳儿的梦》等)曾为儿童描绘了一片超现实的“天真的乐园”,但更多的作品则是严肃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如《画眉鸟》中可以看到阶级社会的鲜明图画;《富翁》启示读者不可脱离体力劳动;《稻草人》一篇则描写了旧中国农村人民的痛苦生活,为他们的悲惨境遇申诉。它们有助于启发儿童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同情下层人民,但有时气氛过于低沉。后期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则显然不同,集体主义和乐观进取精神已贯穿在一些作品中。续安徒生童话而写的《皇帝的新衣》,讽刺了统治者的残暴和愚蠢。《蚕儿和妈蚁》提出了为谁劳动的问题。《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篇,以隐喻手法揭示了轻视群众的“英雄”的可悲下场以及人生所应彩取的切实态度。《四三集》中的《鸟言兽语》、《火车头的经历》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群众政治斗争。叶绍钧前后期童话主题、题材方面的这些变化,正是作者随着人民革命的发展而逐渐进步的结果——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