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郭沫若 第一节:思想发展与文学活动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郭沫若于一八九二年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后于鲁迅的诞生十一年。他的童年也是在清帝国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紧、旧民主主义革命浪潮日益高涨的年代里度过的。幼年时,由于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诗品》等书,培育了他最早对诗歌的兴趣。庚子(一九年)事变后,清廷为了挽救自己垂危的统治,缓和国内人民的革命要求,开始进行一些表面的改革,变八股为策论,接着又废科举而立学校。因此当时正在家塾读书的郭沫若,除圣经贤传而外,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介绍世界大势和民主启蒙思想的书刊,开拓了胸禁和眼界。在小学和中学时代,郭沫若对我国古典文学作品,如《庄子》、《楚辞》、《史记》、《文选》等,作了较广泛的涉猎,并阅读了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论文章和林纾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由于受到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迪和影响,不满黑暗腐败的学校教育,起来反对,三次遭到斥退,被步显示出他的叛逆的性格。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虽曾给他以短暂兴奋,但革命后的混乱局面却给他带来极度的失望和苦闷,使他产生了离开四川向广阔的世界“奋飞”的愿望。

    一九一三年底,郭沫若离国经朝鲜,于翌年初抵达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一九一五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三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郭沫若选择了医学,是想拿它“来作为对于国家社会的切实贡献”。在日本的生活宋钘又称“宋”、“宋荣”,“宋荣子”、“子荣子”(约前,使他感受到军国主义的欺凌,“读的是西洋书,受的是东洋气”(注:《三叶集》1920年3月3日致宗白华信),时时为之激愤之已。爱国的浪潮锻炼了郭沫若的思想。一九一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他更怀着“冲冠有怒与天齐”的爱国义愤,一度回到上海。

    在日本前四年的学习里,他阅读了不少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品,从泰戈尔、歌德、海涅、惠特曼等人的作品里汲取了多方面的滋养。因为接近泰戈尔、歌德的作品以及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的著作,又使他受到了泛神论思想的影响。那是五四运动爆发前两三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即将跨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之一。,个性的自由和解放已成了当时新文化运动反封建斗争的主要内容。冲决一切网罗和束缚,破除一切偶像和迷信,是当时一般青年的共同要求,也是旅居日本的郭沫若的迫切愿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十七、八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那种否认神是自然界的创造主、认为自然界本身就是神的泛神论,才能够给郭沫若以较大的影响。显然,郭沫若作为一个受过近代科学教育的人,不可能真正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神”。他自己就明白地表示过:“泛神便是无神。”(注:《少年维持之烦恼》中译本《序引》,收入《文艺论集》,见《沫若文集》第10卷第178页)他的“有些泛神论的倾向”(注:《创造十年》,见《沫若文集》第7卷第58页),一方面是因为泛神论思想跟他当时蔑视偶像权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大体上合拍,另一方面也因为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无间”的境界,正适于诗人驰骋自己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之为有生命的抒情对象。郭沫若之所以会赞同“诗人底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注:《三叶集》见《沫若文集》第10卷《论诗三札》)这种很不确切的说法,原因也在这里。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给了青年郭沫若以极大的鼓舞,当时流行于日本的欧洲各种新思潮,也使他产生广泛的兴趣。他怀着改造社会的朦胧思想和振兴民族的极大热情,开始文学活动。还同留日的一部分爱国学生一起组织夏社,从事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宣传工作。一九一九年二三月间相互对立面,而产生万物。他猜测生物是从太阳所蒸发的湿,郭沫若写了具有反帝爱国思想的小说《牧羊哀话》(注:《新中国》第1卷第7号,1919年11月15日。按《牧羊哀话》写作和发表年月,《星空》(1923年,泰东图书局版)和《沫若文集》第5卷篇末所注,均有错误。应为1919年而非1918年)。不久,他的新诗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宗白华编辑)上发表。从一九一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年上半年,是郭沫若诗歌创作最旺盛的时期(注:据《沸羹集·序我的诗》中提到的时间是“民七民八之交”,疑有错误。《创造十年》中说,“在一九一九的下半年和一九二的上半年,便得到了一个诗的创作爆发期”。从《女神》中诗篇写作年月看来,后说较为确切)。他的著名诗篇如《凤凰涅盘》、《晨安》、《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等,就都是在这时写下的。一九二一年诗集《女神》出版,它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特色,气势奔放,格调峻新,突出地表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女神》不仅确立了郭沫若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和广阔的天地。

    “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具有多种复杂矛盾的内容。但就政治思想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