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谦虚的话,笔者也算博览群书了,思想性的、艺术性的、哲学类的、历史类的,都有所涉猎。小说作为所谓的闲书,我更是读了好多,一般来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小说一般都是大团圆结尾,最后都能达到大光明彼岸,这样反而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悲剧,只有悲剧才具有震撼心灵、撕裂人心的力量,好多名著都是悲剧,大家可细心观察。我的父母给了我一颗多情的心,让我用它来感受人世间最为细腻的感情,曾经让我坐卧难宁的小说是《红楼梦》,它以撕裂美的方式达到一种美的升华。就像有一次,在一个出租屋的小院里,我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梅花,猛然想起来林黛玉《葬花词》中的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差不点摧毁我脆弱的心房,多亏多年的体育锻炼,才给了我重新维修心房的机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红楼梦》展现的这个巨大悲剧曾经让无数个多愁善感的人,肝肠寸断。无疑,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悲剧,但是,在慨叹之余,我还是有一种安慰,就是《红楼梦》世界中还有诗意的光辉和理想的天堂。一群追求真善美的“水做的骨肉”们,即使被埋葬在这个悲剧世界里,也不虚此生,况且,她们最后还去了没有压迫、洁白无瑕、充满诗情画意的太虚幻境。从此以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虽然在尘世中遭遇残酷的洗礼,值得安慰的是,灵魂能得到安息。其他好多悲剧故事,都是如此,苦中有乐,悲中有喜,至少还有一线光明。
但是有一个例外,就是在《金瓶梅》世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暗无天日,这是它被称为一部“哀书”的原因。我的心情从来没有这样沉重过,佩服作者的冷静,冷静得残酷无情,他冷眼旁观这个无情的世界、冰冷的人心。
冷静得吓人。
这种创作思维贯穿全书,就在第六回当中,对一个小人物的处理,也完全展现了他的冷酷无情。
这个人就是仵作何九。
这个小人物在两部书中的形象天差地别,标题也完全不同,在《水浒传》中叫“偷骨殖何九送丧”,在《金瓶梅》中叫“何九受贿瞒天”。
在《水浒传》中,何九一看到武大的尸首,就断定其死于中毒,但是之前西门庆特地拿了十两银子要堵他的口,最主要的是西门庆是一个结交官府的恶霸,他得罪不起,他无法当众表态,就急中生智假装“中了恶”(中医术语,俗称中邪。一般指受到外感,冒犯不正之气所引起。其症状一般为错言妄语、昏迷不醒等)跌倒在地,就这样他逃离了现场。回到家中,他的老婆也被瞒过了,一直哭哭啼啼。直到众人走后,他才和老婆道出实情,主要是说,双方都得罪不起,一方是无恶不作的恶霸,一方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打虎英雄。他的老婆和他的判断一样,认为这是西门庆下的毒手,劝他静观时变。她分析了三种情况:一、如果停丧在家,等武松回来再出殡,那这事和他就没有一点干系。二、把武大土葬了,这对他也无妨碍。三、最要命的就是火葬,潘金莲要是如此处理,他无论如何难逃干系。她劝他让火家(在这里是指以处理尸体为职业的工作人员)出面料理,然后打听好出殡时间,等到那天,趁人不备留下两块骨头,和这十两银子收好,留下见证,即使武松回来他也好有话说。何九听完后,还夸了她一句道:“家有贤妻,见得极明。”然后一切按照第三种估计行事,最后他成了武松投诉西门庆的证人之一。这里的何九虽然有对现实的权衡,但这是正常的人性,无可厚非。虽然他没有“高、大、全”式的正义感,但是他有基本的良知,最少是冷静。
但是在《金瓶梅》中,同样的何九,人物形象大异。他在收到西门庆的十两银子后,第一反应依然认为这个银子给得蹊跷,肯定是有重大的黑幕,自己应该留下来以便日后武松询问时,作为见证。可是在这里他又有转念一想:有了这些钱,且先受用一番,到时遇到什么事再做理会。在“金瓶梅世界”中,没有像在“水浒传世界”中充满了对正义英雄的崇拜和畏惧,即便是同样的人物,同样的时代,但是因为两位作者的世界观不同,描绘出来的社会是不尽相同的。在《水浒传》中,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作者认为天下是让贪官污吏给搞糟的。而在《金瓶梅》中,兰陵笑笑生不是用一百单八将,而是用笔杆子“既反贪官又反皇帝”,他认为在这个世界中,扰乱天下的始作俑者就是这个封建制度和最为核心的权力,在这个世界中,金钱是万能的,无孔不入,无所不能。
何九作为一个没有自主意识的下层官吏,又怎么可能逆潮流而动,要求他廉洁奉公呢?在这里他没有假装晕倒寻求明哲保身之计,也没有给他出谋划策的贤妻,在这里,他用不着这些麻烦事,只要按照社会潜规则来办就可以了。他到达现场之后,同样一眼就看出武大是中毒而死,但是他非常冷静。当火家看到“武大脸色发紫,指甲发青,双眼突出,口中出血”的情况,提出质疑的时候,何九说:“休要胡说!如今天气这样热,尸体怎么能没有一些变化?”处理完毕就离开了。
《金瓶梅》作者如此处理何九的形象,是有渲染创作主题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