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全部歼灭,而该城的5万多美国人也迅速的逃向了丹佛。仅仅24个小时,两支部队的四个低空突击旅就扫荡了丹佛周围地区的10多个城镇,这立即在丹佛引起了恐慌,大量周遍城市的居民都因为害怕遭到中国军队的打击,而开始向丹佛转移。
这种打击起到的心理作用是相当巨大的,原本美军还认为他们能够在丹佛守下去,但是随着大量的难民涌入丹佛,恐怕连美军指挥官本人都不相信丹佛还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了。在制造心理恐慌的同时,这些难民也给丹佛市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当时丹佛虽然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而且城市的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相当的发达,但是因需要供应其他的重点城市,所以丹佛储备的物资并不丰富。而原本丹佛只有i50万居民,他们储备的物资可以支持一个月左右,但是当大量的难民涌入丹佛之后,人口迅速的增加,180万,200万,250万,300万……最终,当中国军队开始进攻丹佛的时候,这里已经有近400万的居民了。显然,丹佛原先储备的物资,恐怕只能够坚持10天,而对美军来讲,他们不可能在10天之内得到任何援助的!
也许,20军与42军的官兵在打击丹周围地区的城镇的时候却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一种效果,但是魏明涛很快就注意到了这一点,而且在后面的多场战役中,只要中国军队要攻打有充足准备的美国大城市的时候,他都会把这一招给用上,先用轻型部队去扫荡目标周围的城镇,迫使小城镇的居民集体转移到大城市里去,给大城市的居民与守军制造恐慌,并且消耗他们储备的物资。当然,这也是导致后面数次战争灾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美国大部分大城市都是城市系统,而不是一个单独的城市,其大部分大城市的规模都不大,都是依靠周围数量众多的卫星城市支持的。所以,这一战术相当的管用,几乎是屡试不爽!
可以说,20军与42军在地面部队到达之前最后两天的作战行动是打得相当精彩的,他们将轻型部队的灵活机动能力表现得非常的彻底,甚至后来很多人在用电脑模仿这两支部队当时的作战行动时,都得出了不可能的答案,因为在正常条件下,这两支部队不可能在美军的大后方打得这么顺畅的!当然,这个世界上不可能的事情太多了,也许,电脑本身也不可能真实的模仿出当时的战斗情况吧!
从总体上来讲,魏明涛对20军与42军的作战行动仍然是相当满意的,虽然齐飞多次给他制造麻烦,让魏明涛恨不得将他给撤下来,顺便摘掉他的军长头衔,但是魏明涛也很清楚,他需要这么一个军长,至少在他所能够看到的战斗中,他需要这么一个勇猛的,在战术上能够灵活多变的,而且从来不畏惧危险的军长。虽然,在魏明涛的眼里,比齐飞干得好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资历比齐飞还要少一些的杨怀光就当上了集团军群司令,但是齐飞有他自己独特的地方,有他无法被别人取代的地方,这也是他能够一直在魏明涛手下打主力的一个主要原因了吧!
当第2集团军群的主力部队通过了伊恩斯大桥,到达了莱蒙的时候,20军与42军的这台双簧戏也就唱完了。而此时,魏明涛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怎么去考虑第二步进攻丹佛的作战行动,那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第2集团军群的部队都到达了丹佛外围的时候,虽然美军在丹佛的守军仍然有50万左右,但是这些美军基本上损失了他们所有的重型装备,主力部队在前面的战斗中已经遭到了20军与42军的惨痛打击。大部分新部队甚至还没有完成组建,想凭这50万乌合之众守住丹佛?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魏明涛虽然只在这里投入了4支主力部队,以及一些担任后勤保障工作的二线部队,其作战兵力只有爪万不到,但是他有足够的信心,第2集团军群在士气高昂的时候,恐怕要不了两三天就能够打下丹佛了。就算是完成扫荡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整个作战任务,也要不了计划的一个月时此时,魏明涛的注意力已经开始向东转移。这是他指挥部队作战的一大特色。只要战役的主要目的达到,或者是必然会事先的时候,他就会开始考虑下一步的作战行动,而不是让所有的部队限在一次战役行动的范围之内,利用这一次的作战行动为下一次的进攻打下基础,这样最能够节约时间,而且只要进攻环环相扣,那么对手就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力量,自然难以在下一次战役中获得取胜的机会了!
此时,第3集团军群虽然已经攻占了堪萨斯城,而39军也已经扫荡了奥马哈,但是此时美军已经在堪萨斯城方向上对第3集团军群制造了巨大的压力。22军与36军同时被放到了一线防御阵地上去,战斗都打得异常的艰难,这边,才是此时战斗的重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