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四篇 决战澳洲 第六章 www.03wx.co...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个月的地面战争结束之后,并不表示着澳大利亚战役的第一阶段已经结束,随后在澳大利亚展开的控制与占领行动才是巩固战役胜利的基本!

    留20万军队驻扎在前线,这对中国来讲,压力并不算很大,完全依靠西南太平洋战区的能力就组织维持这20万部队的需求了。当然,大部分的任务交给了以色列方面负责,只不过,以色列军队需要的物资,大部分仍然需要由中国的船舶来运输。而且,在随后展开的反游击战中,这种压力差点让中国改变当初的计划,提升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数量。

    澳大利亚战区的迅速失败,让美国重新认识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就是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虽然,现在中美两国的主要战场是在海洋上,而中国海军并不比美国海军有质的的优势,何况美国正在增强海军的实力,所以海洋上的战斗,美国方面反而不是很担心。但是不管怎么样,最终战斗会在陆地上进行,如果没有办法战胜中国陆军的话,那么美国怎么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澳大利亚的战斗,只是让中国陆军小试身手,就已经把美国与澳大利亚打怕了,更恐怖的是,中国陆军具备的远程独立作战能力不但没有因为空军与天军的加强而被削弱,反而有了质的提升。比起美国此时在哥伦比亚的地面战斗来讲,中国陆军在澳大利亚的表现就要漂亮很多了。虽然扣除一部分其他因素,中国陆军的表现其实也不算很好,但是毫无疑问的,美国陆军被拉下了很长一段距离,现在中国只是没有能力向美洲大陆投送更多的部队,如果等到中国腾出手来,加强在美洲大陆的军事投入的话,那么战争恐怕就对美国非常不利了!

    此时,流亡到美国的那些澳大利亚政客们已经组成了一个临时政府,当然,这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而美国也抓住这个机会,在澳大利亚大力扶植游击力量,以牵制中国的行动,想要将澳大利亚变成一个泥潭,让中国军队无法从这里抽身。当然,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要在澳大利亚实施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战争的初期,澳大利亚的大部分平民其实并不支持游击战!

    与伊拉克,阿富汗这些国家不一样,澳大利亚很少受到外来侵略,从其立国开始,就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是其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即使是在二战太平洋战争的初期,那么艰难的时候,日本都没有想过要进攻澳大利亚本土。因此,数百年来,澳大利亚人够着一种比较悠闲的生活,对战争的抗拒力是非常强的。另外,中国在澳大利亚的移民大概有1500万左右,这已经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非欧裔群体了,加上中国在战争初期,在澳大利亚实施的是安抚政策,很少去破坏澳大利亚平民的正常生活。而为了保持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并没有破坏澳大利亚的经济秩序,前线的战斗结束的时候,后方的工厂照样开工,而且按照同等的待遇标准,即使是在这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澳大利亚的大部分人都过得比较舒服,至少不像很多地区的平民一样,为每日的三餐而奔波,焦虑。对澳大利亚城市进行控制的出了堪培拉政府的准军事部队之外,大部分都是以色列的犹太军团,这也是一支准军事部队,但是训练非常有素,大部分都是前以色列国防军的退役人员。这也缓解了澳大利亚国内的矛盾,让澳大利亚人的反抗情绪降低了很多!

    当然,这并不能够彻底的解决澳大利亚的占领问题,毕竟,中国与以色列的军队是占领军,而堪培拉政府是伪政府,在名义上,这是得不到支持的。而在战役结束三个月之后,中国加强了从澳大利亚进口物资,并且有意的削弱了澳大利亚的工业生产能力,而是重点的扶植澳大利亚在原料以及农业方面的生产能力,以满足中国国内的需求。这已经彻底的破坏了澳大利亚的经济基础,接着,反抗组织就在各地成立了!

    让美国没有想到的是,当初,他们在澳大利亚费尽了心机要扶植起反抗组织,但是最终失败了,而后来,当美国放弃这一努力的时候,澳大利亚各地的反抗组织却如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了。这次,美国方面出了努力向这些反抗组织提供必要的武器装备,作战物资之外,很少对其行动进行干预,毕竟,不管是什么力量,只要能够给中国制造麻烦,在当时都是对美国有利的!

    最初,还是小股的抵抗者在进行着战斗,但是到了后期,已经出现了好几支大的游击队,比如活跃在悉尼市附近的澳大利亚解放者组织,该组织的人数一度超过了5000人,对当地的以色列驻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并且在一年的时间之内,就导致就上千名以色列士兵阵亡。虽然后来以色列军队对这一组织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是这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反而引起了更多人的反抗!澳大利亚的局势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恶化了,而且严重到了需要中国出兵来镇压的地步!

    占领澳大利亚的头一年,局势已经严重恶化,最终,中国政府没有出兵澳大利亚,而是与英国方面达成协议,在中国加强了对英国的物资与军事援助之后,英国派远征军到了澳大利亚,协助以色列方面维持澳大利亚的局势,这才最终解决了澳大利亚的混乱局面,而作为交换条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