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战役打响的时候,美国在澳大利亚的驻军数量大概有25万,其中地面部队12万左右,空军6万,海军6万,另外还有1万人左右的文职人员。而此时,澳大利亚已经参战,虽然并没有尽心全国性的动员,但是其国防军的数量已经扩充到了120万左右,另外预备役部队的数量达到了250万以上。也就在登陆作战的当天,澳大利亚政府宣布进行全国性的战争动员,并且计划在一个月之内将部队的数量扩充到250万,同时征召大概500万的非正规部队。
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扩军计划,如果澳大利亚能够成功的扩充到这么多军队的话,那么澳大利亚的战斗力将会非常的强悍。但是,当中国军队上岸之后,澳大利亚方面才认识到,现在他们缺少的不是兵力,而是时间!中国部队的推进速度远远的超过了当初美澳两国的设想,不算40军这种没有按照作战计划行动的部队,仅仅拿空降15军来讲,在战场上,就没有任何一支美澳军队能够阻止与追上这支突击部队!
仅仅一周的时间,中国军队就已经控制了布里斯班港周围25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并且将这座有着重要意义的港口包围了起来,让在这里防御的数十万美澳军队成为了瓮中之鳖。另外,中国在短短的一周时间之内又在南面开辟了第二登陆场,更多的部队涌上了海滩。而中国方面似乎已经不决定强攻布里斯班港,而是让那些在新登陆场上岸的部队迅速的南下,目标直指悉尼。毫无疑问的,中国为此次登陆作战进行了精心准备,其投入的力量之庞大,也远远的超过了当初美澳两国的估计。仅从中国投入的海军舰队来看,这就比当初美澳两国预计的要多出50%以上。另外,中国还首次使用了海上基地这种新概念的战舰,以加强自己的两栖登陆作战能力!
海上基地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第一次冷战结束之后,由美国海军提出来的,当时美国方面甚至拿出了几个预想方案出来。其实,这是海军转型的一个标志。在第一次冷战期间,当时美苏的争夺焦点是在大洋深处,美国海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付苏联庞大的海上舰队,以及其潜艇舰队。因此,美国海军的首要作战任务就是远洋反潜与护航。在这一作战思想的指导下,美国海军在第一次冷战期间的主要兵力就是航母,以及以航母为核心的庞大舰队!而当第一次冷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突然发现自己在远洋已经失去了对手,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海军可以在远洋对美国海军,以及其海上生命线构成威胁。而这时候,美国在全球奉行霸权政策,而他要对付的国家基本上都是濒海国家,并没有强大的海上力量,也不可能对美国海军构成威胁。此时,美国海军的主要作战方式也出现了转变,由远洋决战转为了对地支援,以由海到陆的作战为重点。因此,当时依据冷战思量而设立的很多项目都被取消了,比如美国当时的“海狼”级潜艇,就因为不适合在近海作战,而被淘汰了,仅仅建造了三艘。而随后美国海军发展的dd21驱逐舰fcs近海战斗舰艇都是以新思想为基础发展的新一代战舰。毫无疑问,在这一重点下,美国海军需要一种更强大的,能够为地面部队作战提供更多支援的海上基地。
这就是海上基地这一概念的由来,当时,就由美国方面提出来了。而真正投入实战,还是在第二次马岛战争期间。当时,欧洲各国已经准备摆脱美国的束缚,成立一个独立的强国。而在第二次马岛战争期间,欧洲海军并不强大,而且无法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因此,当时欧洲各国需要一种既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作战,又能够为前方的舰队提供防空掩护,为登陆部队提供后勤支持的海上作战舰艇。因此,欧洲国家借用了美国提出的海上基地这一概念,发展了自己的海上基地,并且迅速的投入实战之中。虽然,这场战争最终以欧洲的失败而结束,但是经过战争检验,海上基地是有其存在价值的,特别是其强大的支援能力,是别的任何一种包括航母在内的海军舰艇所无法比拟的。但是,随后世界局势的变化,却为海上基地这一新出现的事物划上了一个暂停符号。
中国的迅速强大,是美国当初没有预料到的,在美国看来,当时中国还需要很多时间来发展,才能够威胁到美国,但是事实证明,中国在2020年之前,就已经拥有了与美国角逐的本钱。而且,中国海军的发展速度远远的超过了美国的估计,在其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强大支持下,中国海军迅速的崛起,成为了可以与美国海军对抗的一个强大对手。而这时候,海军的发展回到了第一次冷战的模式,即以远洋决战为主,毕竟,中美两国都将对方视为最大的对手,而海军的发展是跟随国家需要而进行的,即使当时大部分的战争仍然是以濒海战斗为主,但是其主要的发展方向并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中美海军都是远洋型的,但是世界上也没有多少国家敢于挑战中美海军的权威,所以海上基地这一新概念就被埋没掉了!
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特别是在欧洲内战期间,中国认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即未来海战虽然主要还是在远洋进行,但是濒海地区的登陆作战的分量将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