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三篇 大战爆发 第八章 血战大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中途岛,这个岛屿名字的得来,就是因为其处于太平洋中间,从中途岛出发,到关岛,瓦胡岛以及日本本土的距离基本上是相等的,因此才得名中途岛。二战中,中途岛海战是公认了的转折点。在这一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四艘大型舰队航母,而处于逆境之中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终于扬眉吐气,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并且为最终获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大战中,中美之间的中途岛海战也是整场战争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中美双方虽然在关岛海域进行过一次海战,但是规模不大,而且双方的损失都不足以威胁到其根本。随后的半年时间中,中美双方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其他的战场上,太平洋上一时还真的风平浪静了。而中途岛海战的爆发,表明中国已经做好了战略进攻的准备,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因此,这是太平洋战争,也是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中国为了一举拿下中途岛,几乎将太平洋舰队的所有主力都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来,另外还调集了两个海军陆战队师,作为登岛部队使用。而美国方面,也为了防御中途岛,几乎集中了太平洋舰队的所有主力,但是没有能够及时的从大西洋舰队调来兵力,所以美国在兵力上是处于劣势的,而这对整场战役的影响极为深远。

    在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对海军舰队的编制做了一次修改,以往,中国只将海军舰队分成了三大洋主力舰队,然后再在这三大主力舰队下面划分小的,或者是职能型的舰队。在和平时期,这种舰队编制方法更适合管理,而且能够集中使用海军力量,减少政府的军费开支,这对为中国扩张提供了帮助。但是,在战争时期,这种编制是绝对不合适的,因为过于庞大的编制,将导致指挥上的混乱,而且无法照顾到多个方向上的战斗。因此,在战争爆发的一年之后,中国海军在编制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三大洋的主力舰队被分做了一些规模较小,但是战斗力并不差的舰队。其中,太平洋舰队以第1x为开头,大西洋舰队以2x为开头,而印度洋舰队以3x为开头。相应的,原太平洋舰队被编为了第1海军司令部,而大西洋舰队则编位了第2海军司令部,印度洋舰队则为第3海军司令部。

    完成了改编之后,太平洋舰队的主力舰队为第11舰队,而第舰队则为主力登陆舰队。其中,第11舰队负责中太平洋的作战行动,第12舰队负责东南亚地区的防御,第13舰队负责日本地区的防御,第14舰队驻守本土,而第15舰队则为训练舰队。另外,第舰队部署于关岛,第17舰队部署在菲律宾,第18舰队部署在北海道,第19舰队则留在了本土,作为预备队。相应的,大西洋与印度洋方面也做过了类似的调整,而这将在以后再做介绍。

    这次,担任进攻中途岛任务的就是第11舰队与第舰队,另外第13舰队与第18舰队作为预备队调往了关岛。在战役打响之前,第11舰队已经拥有航母8艘,战列舰8艘,另外还有各类大型战舰45艘,由第1a补给舰队为其提供弹药与油水补给。而第舰队则拥有战列舰(主要是以前退役,现在重新启用的老实战列舰)12艘,火力支援战舰24艘,反潜驱逐舰12艘的火力支援编队,另外还拥有4艘两栖攻击舰,4艘船坞登陆舰,4艘多用途登陆舰,以及12艘运输船。这些战舰搭载着海军陆战队的两个师,及其重型装备。如果算上驻扎在关岛的另外两支舰队的话,中国为了攻占中途岛,已经把此时手中海军主力战舰的1/3,以及超过半数的航母与战列舰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来,以力求形成对美国太平洋舰队的绝对优势!

    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就要差多了。在战斗打响之前,美国部署在西海岸的第5舰队只拥有5艘航母,5艘战列舰,而第7舰队则被牵制在了哥伦比亚西部太平洋海域,第3舰队部署在澳大利亚附近的西南太平洋海域。而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只有第5舰队。

    比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海战来讲,航母仍然是海战中的绝对主力,但是不同的是,此时战场上的信息基本上是透明的,中美两国都有着完善的侦察卫星系统,可以对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实施不间断的监视,从而能够准确的掌握战场上的动态变化,针对各种情况做出及时的反应。这种信息上的优势,让中美两国在针对弱小国家的战斗中占尽了便宜,而这也是超级大国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现在双方都有着相同的信息权,自然也就没有一点的优势了!

    当第11舰队离开在琉球岛的驻地,开始奔赴中途岛的时候,美国的侦察卫星就掌握了这一情报,而美国国防部,以及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立即知道了这一情况。这绝对不是一支仅仅开往关岛,用于驻防的舰队,因为此时关岛上的海军基地已经难以容纳下这么大一支舰队了。随后,第舰队离开关岛,与第11舰队在关岛北部海域会合,继续向东前进。局势就异常的明显了,中国舰队是奔中途岛而去的。美国太平洋战区司令部立即命令正在西海岸地区活动的第5舰队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珍珠港,加强夏威夷群岛的防御,同时策应中途岛地区的战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