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国在欧洲大陆采取的战争政策一直是个迷团。按照当时的情况,中国不可能放弃欧洲大陆战场,这是牵制美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好地方,而且欧洲各国有持久作战的能力。但是,中国也绝对不可能在欧洲战场上投入太大的力量,毕竟这里远离中国本土,也不是战争的主战场。那么,到底中国在欧洲大陆需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呢?而这个问题,即使是在大战结束之后的几十年之间,仍然争议了好长一段时间。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中国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与俄罗斯开战,道理很简单,在战争初期,中国的重点是放在太平洋与南大西洋上的。而在整个战争头一年的时间内,中国一直存在着兵力不足的尴尬情况。如果匆匆与俄罗斯开战的话,那将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地面战争,其投入的兵力不会少于上一次中俄之战。因此,在完成重点战场的战斗,并且获得充足的兵力之前,中国在对俄问题上仍然是比较克制的。
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虽然已经有意识的开始加强预备役部队的建设,并且修改了预备役部队的训练方法,以求在战争爆发的时候,能够迅速的扩充军队。但是,不管怎么说,预备役部队仍然是预备役部队,要其达到正规军的作战能力,需要很多的时间。而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解放军的兵力只有120万,其中陆军35万,海军35万,空军30万,天军15万,另外还有5万文职人员。从本土防御,以及保护中国势力范围这个职能上来看,这120万军队是足够了,但是要应付大战期间的作战行动,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中国在战争爆发之后,必然存在着一段兵力空白阶段。当然,这个问题谁也无法避免。美国在战争爆发之前的兵力也只有110万左右,比中国还要少一点!而这也是中美在战争最初的一年之内并没有爆发多少次大规模的战斗,反而将注意力放到了一些次要战场上的主要原因了!
拿欧洲战场来讲,美国大力支持俄罗斯,甚至迫使北欧三国做出让步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让中国把精力放到欧洲战场上来,以减轻自己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同时,迫使中国更加注重大西洋方向上的问题,而这正是美国的优势所在,如果中国舰队远征大西洋的话,那就落入了美国的圈套,战争可能因此而发生逆转。而中国高度重视欧洲战场,想方设法的让欧洲国家联合起来抵抗俄罗斯的入侵,其目的自然是要欧洲国家具备独立的战斗能力,减轻在欧洲的压力,同时好将注意力放到太平洋战场上来。
可见,欧洲战场是中美两国斗智斗勇的地方,虽然对两个国家来讲,这里都属于次要战场,但是对整个战局来讲,在战争的头一年,如果谁输掉了欧洲战场上的战斗,那么谁就极有可能输掉整场战争!
既然是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战争的双方就不会仅仅是中美两国。而在战前,中美两国都有着自己广泛的同盟体系,因此,当中美相互宣战之后,双方各自的同盟国也纷纷加入了战争,而这才能够将这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首先在中美洲与南美洲地区挑起了争端,而焦点放在了哥伦比亚。这是一个中美之间的老战场了,在上百年的时间内,中美两国在围绕着哥伦比亚问题上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冲突,其中一次还差点酿成了大规模战争。对美国来讲,南美洲就是他的后院,这是关系到美国安全的地区。比如,中国如果控制了整个哥伦比亚,就能够轻易的封锁巴拿马运河,到时候,美国太平洋与大西洋这两大舰队就将被完全分割开来,无法相互支援,只能够独立作战。而中国的三大舰队则可以相互支援,连成一线。因此,美国在战争初期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从新控制南美洲,至少要将中国赶到阿根廷去,避免中国威胁巴拿马运河,所以,在战争的初期,美国就在巴拿马与哥伦比亚北部美控区内集结了大量的部队,准备在哥伦比亚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以限制中国在南美洲的扩张!
比起美国积极的准备工作来,战争初期,中国的目标是放在太平洋,欧洲以及非洲地区的。对中国来讲,此时巩固太平洋上的优势地位,以及完全确立在印度洋的统治地位,所以,中国并没有多少精力来照顾南美洲战场上的问题。而中国为了减轻压力,在答应向阿根廷提供一大批新式武器的生产线,并且提供技术工人协助阿根廷自己生产武器装备之后,让阿根廷承担起了南美洲战场的主要任务,而中国军队则解脱了出来。
可以看出来,美国在进攻哥伦比亚之前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而中国则几乎没有什么准备,反而将原本部署在哥伦比亚地区的2万部队调了出来,部署到了非洲地区去。在这一增一减的对比下,哥伦比亚的局势已经相当的危险了。
美国进攻哥伦比亚的决心是异常坚决的,而其投入的兵力也非常的强大,但是,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美国考虑掉了一点,就是哥伦比亚的国情决定了,这里必然会成为美国军队深陷的一个泥潭!
即使是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讲,哥伦比亚都算是相当落后的国家,而落后国家的特征表明,哥伦比亚国内缺乏有效的交通道路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