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里战役”开始的时候,美欧军队陷入混乱是情理中的事情,因为鲁毅的整个计划的关键点就是要让美欧军团陷入短暂的混乱之中——他并没有想过要让对手陷入长期的混乱之中——然后借用这一形势,达到战役目的。但是,在战役开始了24小时之后,美欧军团仍然没有能够从混乱中清醒过来,这就大大的出人意料了。
美欧军团最初的混乱是敌人造成的,不可否认,海得拉巴的通信中心被摧毁之后,美欧军团之间的通信联络已经成为了一个大问题,这就导致了美欧军团无法联合作战,也就无法相互支援了。而随后的大规模全频段电磁干扰,让美第3机步师失去了与后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干扰所能够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战役初期,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战役开始24小时之后,美欧军团还没有能够从混乱中解脱出来,就多半是出于自身的原因了。因为这是一场由欧洲与美国联合进行的战争,所以双方在政治上的争吵就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是向战区增兵这么点小事,美欧都要对着干。欧洲的增援部队到达才2天,大部分部队的物资还囤积在码头上的时候,美国的增援部队也到了,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战争物资。而卡拉奇市区内的战斗还没有结束,港口的工作也没有完全恢复。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不产生混乱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就在此时,巴基斯坦军队发动了一场声势宏大的反击行动,因此,这种自身造成的混乱,成为了美欧军团迟迟不能对北面的战斗产生反应的主要原因!
这种原因也可以说是这次反击战能够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敌人内部的崩溃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也是鲁毅最想要看到的结果。如果欧美一直保持着高度联盟的话,那么中国的援助实质上很难以改变巴基斯坦战争的结局。也只有这种从敌人内部开始的崩溃,才能够挽救巴基斯坦。而这也是这次反击战役的一个主要目的。为了深化与加强这个效果,在战役开始的第二天,鲁毅对战役目的稍微做了一点修改,以前作为牵制性进攻的地面战场也成为了主要的战场。这位中国将军准备要在巴基斯坦的土地上打干一场了。
“……空中伏击战的结果已经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的目的,根据前面的空战结果,总计击落敌机257架,自身损失不到150架,而且大部分的飞行员都已经成功的救回,我们的人也在加紧搜捕欧美的飞行员,已经在几个地区与欧美的营救队伍发生了小规模的地面战斗……”
空中伏击战的汇报对鲁毅来讲并不算太重要,虽然这些数字表示着空中伏击战的战果有多大,但是他并不在乎具体的空战数据,而更在乎这场战斗对敌人的心理打击,而这点从对方出动的战机数量上就能够察觉到。
“……今天的前3个小时中,欧美出动的战机数量明显下降,只有昨天同期的60%左右,根据我们的判断,现在欧美已经无法承担这种高消耗的战斗了,至少他们的战区司令官必须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才敢让战机大规模的出动。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夺取战场上空的制空权,但是对于保证下一步的行动,这已经足够了……”
鲁毅轻轻的点了点头,这就是他需要的东西。通过一次猛烈的反击,迫使对手在短期内降低空中打击的强度,为地面进攻创造条件!而欧美的空中支援强度已经明显的降低了,他们不在乎损失多少飞机,他们有能力为部队补充更多的新战机,但是飞行员就没有那么好补充了。而现在,巴基斯坦方面至少出动了2万正规军,还有数万民兵,在战场附近搜索跳伞的欧美飞行员,并且已经与欧美的特种部队,也就是他们的飞行员营救部队发生了数次激战,看来,对方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到了这边来,那么,下一步的行动的时机也已经成熟了!
“地面部队的准备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等到负责空战的参谋将情况介绍完之后,鲁毅立即问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虽然他想在地面上来一场正规战斗,虽然不指望能够全歼美第3机步师,但是只要能够消灭这支美军一部分,他就完全满足了。
“所有机动部队都已经做好了突击准备,将军,我们是不是应该为前线突击部队增加一点兵力?”这是一次中国军事人员的闭门会议,发言的是一名负责地面战斗的上校参谋,“如果要执行新的地面作战计划的话,我们现在准备的这1个师外加一个高速机动旅的兵力是不够的,根本无法保证对美第3机步师的进攻能够获得胜利!”显然,这位上校并没有能够完全理解老将军的意图,他认为地面进攻就是要全歼这支美军。
鲁毅笑了下,挥手示意上校先坐下,他不喜欢有人站着跟自己说话。老将军心里非常清楚,美第3机步师太强大了,根本就无法一口气吃掉。这支美军部队虽然名义上也只是一个师的编制,但是全师一共有21000名官兵,其中战斗人员超过了15000人。而巴基斯坦的师是按照中国以往的编制组建的,一个师的总兵力也才13000到14000人,战斗人员就更少了。而且,美军有着强大的机动能力,其低空转运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其实,这场战斗就如同是在对付一头凶猛的野兽一样,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