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合尔中巴联合指挥部。
因为这场反击作战是由鲁毅策划的,而且从一开始,鲁毅就表示将要由自己来亲自指挥这场战役,而今后的战役怎么指挥再另行决定,因为鲁毅不可能让这场战斗失败,如果失败了的话,他来巴基斯坦还有什么意义?
正是以为鲁毅的坚持,以及中国国内向巴基斯坦政府施加的巨大压力,巴基斯坦方面做出了让步,将指挥权都给了鲁毅。当然,为了能够让这位中国将军——而且还是一位曾经指挥军队与巴基斯坦打过一仗的中国将军——能够顺利的指挥部队,还需要有几位巴基斯坦的高级将领来协调指挥,所以,在战役发起前的几个小时内,两名巴基斯坦的将军来到了这座联合指挥部,配合鲁毅的指挥。其中一人是巴基斯坦的陆军中将,另外一位是巴基斯坦空军中将。两人都55岁左右,从辈分上讲,都算是小字辈了。当然,他们也曾经领教过鲁毅的厉害,在第二次南亚战争的时候,他们都还是基层指挥官。而现在,他们对能够与这位中国的“战神”并肩作战,都感到非常的荣幸。当然,两人也都把这次的工作当做了锻炼自己的机会,他们的中国之行,让他们发现自己与世界军事发展的脚步相差得太远了。
7月23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后来的战争历史学家将这一天当做了巴基斯坦战争的转折点。正是因为在这一天开始的“高里反击行动”改变了巴基斯坦战争的进程,巴基斯坦方面从近一个月的被动中解脱了出来。所以,后来巴基斯坦也将这一天作为了他们的“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及新的“军事节”。当然,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讲,这一天都已经远远的离去了,而后来的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如同以往每一次指挥大的战役一样,鲁毅并不直接干预参谋人员以及前线指挥官的行动,他只会给大家一个限制,以及一个作战范围,而具体的作战行动,则需要依靠这些年轻一代的军官自己来发挥。当然,老将军不知道这次这么做行不行得通。虽然指挥部的参谋人员都是从国内调来的,至少出谋划策的那部分都是中国军人。但是,前线指挥作战的却都是巴基斯坦将军,他们的素质能够达到要求吗?能够领会到后方总指挥官的意图吗?当然,还有他们能不能心甘情愿的接受这位中国将军的指挥呢?
想到这些问题,鲁毅的目光转移到了两位正在地图边听参谋介绍作战计划的巴基斯坦同行。20年前,当中巴还是这世界上最“牢不可破”的盟友时,每一位巴基斯坦将军都曾经到中国的军事学院深造过,而且大部分还在中国军队内部实习过,以此掌握中国的军事发展思想,以及追随中国的军事发展潮流。但是,自从第二次南亚战争之后,巴基斯坦谋求独立的军事发展道路,就再也没有让他们的将军去中国深造了。而巴基斯坦通过如同伊朗,阿根廷这类的同盟国家所了解到的军事发展思想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不可能再如同以往那样掌握着军事思想的最新成果。根据鲁毅这段时间的了解,巴基斯坦官兵的作战思想至少比中国的同行落后了15年,而这还仅仅是思想上的落后,如果换着15年前的中国军队——甚至比这还要糟糕——来与现在的欧美军团作战的话,鲁毅绝对不会对这场战争抱有半点的希望。老将军希望自己的参与能够改变——至少是稍微改变——一下这种情况,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起到作用。而到底会不会产生奇迹,就要看即将开始的行动了!
“将军,所有的部队都已经在出发阵地上了!”负责作战的一名上校参谋轻手轻脚的走到了鲁毅的身边,好象生怕打搅了将军的思维一样。“现在距离作战开始还有半小时,我们是不是要再等一下?”
“那支部队还没有发来消息?”大将并没有显得焦急,他知道,战争的变化永远快于指挥者制订的计划,这就是战争的特色,而适应战争的变化就是指挥官最重要的工作,不然要指挥官干嘛?
“暂时还没有,但是根据要求,他们现在应该已经开始行动了!”上校显得有点尴尬,这是他应该负责的工作,但是现在却没有做好,虽然这与他的关系并大,但是对他来讲,如果行动失败了的话,那他应该负上最大的责任。
“不用急,他们会成功的!”老将军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朝另外一台稍微小一点的三维地图走去。“侦察卫星什么时候有新的照片发来?”
“还有5分钟,我们正在跟国安部方面联系——侦察卫星的情报是由国安部的科技处负责管理的——希望他们能够尽快给我们提供实时卫星侦察录象,这样更方便我们指挥,但是现在是指望不上了,最快,也得到明天才会有结果!”
“好的,我看我们也需要这方面的支持,如果有需要的话,你跟总参谋部的同志联系一下,以我的名义再跟国安部的同志交换一下意见,让他们尽快给我们提供实时卫侦察录象!”鲁毅走到了地图前,负责管理这台机器的一名巴基斯坦技术人员立即将地图打开了,而且把操作器交给了那名上校。
因为现在这座联合指挥部的高速信息交换机还没有搞好,所以无法采用卫星实时侦察录象这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