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二篇 硝烟散去 第二章 战争总结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受到限制,舰队缺乏足够的后勤支援力量,以及海军的活动仍然受到了陆军与空军的限制。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是在眼前,所有军种都在做自我检讨,而海军却变相的将问题推卸到了其他的军种身上,这能算是一份合格的检讨吗?恐怕齐骏在准备上台的时候,心里已经明白了,海军的报告其实是没办法做的。海军在这场战争中打得是很漂亮,但是问题也不少,而要做自我检讨的话,就只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而要深刻一点,就会涉及到其他的军种。这么一来,海军的地位就很尴尬了。那么,关于新一阶段裁军计划中,海军受到全面裁减的传言,也就不再是传言,极有可能将成为事实!

    在齐骏做报告的时候,鲁毅敏锐的注意到,出了海军将领之外,其他两个军种的将领脸色都很难看。虽然海军在这场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但是也不能向别的军种脸上抹黑吧。而且,海军司令从一开始就强烈反对削减海军,并且列出了一条条看起来很有立足点的道理。但是,不削减海军,难道取消其他的军种吗?无形中,陆军与空军都站到了海军的对立面上来。最后连鲁毅都闭上了眼睛,他知道,现在的总参谋长虽然是海军出身,但是这并不表示海军就可以压在别的军种上面,如果这样搞下去的话,海军肯定会在这场裁军风暴中成为最大的牺牲者了!

    齐司令的话,鲁毅已经听不下去了。但是不管怎么样,现在海军的编制确实已经够庞大了,削减海军是必然的事情。如果中国仍然保持这支海军规模的话,那么恐怕政府所有的军费都要交给海军,那可能吗?但是,齐骏此时难道还有别的选择吗?承认海军在战争中那点子虚乌有的错误吗?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如果说实话,那么海军就必然会得罪其他两个军种,而不说实话的话,照样落个检讨不深刻的罪名下来!

    齐骏走下讲台的时候,会场上的掌声并不大,主要都是海军将领在鼓掌。而此时鲁毅已经闭上了眼睛,似乎不忍看到齐骏那尴尬的样子一样。即使自己的前途很渺茫,但是作为一名海军人,鲁毅仍然不愿意看到海军成为和平时期的牺牲品。不管怎么样,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需要一支能够在全球各地,能够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执行任务的海军,这才能够保护中国的根本利益。而且,此时中国的国防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外界防御,不但要避免本土遭到直接打击,同时也要避免自己的势力圈遭到损失。这些任务就必须交给海军来完成,如果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中国就不可能完全的保护自己的利益!

    接下来发言的是总参谋长田震龙。鲁毅与这位总参谋长共事了很久,知道田震龙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人,特别是在对战争中的战略问题把握得很好。而田震龙也就是从战略方面对这次战争做出了检讨。这超过了三个军种司令的高度,首次从一个战略的角度开始做检讨了!

    其实,早在周国辉担任总参谋长的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全面转变自己的国家安全战略思想。在此之前,中国的战略核心内容是本土防御,当时,陆军是三军种最重要的一个军种,因为在本土防御中,陆军的作用与地位是永远无法代替的。但是,从周国辉开始,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由战略防御转变为了战略进攻,即将危险挡在国门之外,加强海军与空军的作用,特别是强调军队的打击能力,不再执行一味的防御政策!

    这种战略思想的转变是非常缓慢而且复杂的,即使是在周国辉担任总参谋长的那十多年时间中都没有能够完成。而且,这种改革存在着巨大的阻力,就连陆军出身的周国辉都不能不在乎陆军将领的意见!但是,这种转变仍然艰难的开始了,并且到现在,基本上实现了当初周国辉的计划!

    首先改动的是陆军本身的编制。在建国之后,中央政府为了防御广袤的本土,实行了大军区制,即每个军区负责一个方向上的防御。而从根本上来讲,这种制度是不合适的,严重的窒碍了陆军的发展,并且将陆军变成了一个笨重的军种!而从周国辉上台之后,第一步要改变的就是这种军区制。当然,这一步走得是非常艰难的,如果当初没有周国辉与王一林的共同努力,以及周国辉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这步改革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在花了近10年的时间,军区制才取消,改为由中央直接指挥所有野战军,而乙级部队全都转为了地方治安部队,也就是预备役部队,类似于美国的国民警卫队!

    接下来就是陆军编制的改革,兵力投送单位是由周国辉提出来的,通过第二次朝鲜战争,以及这次战争已经得到了检验,这种小规模的陆军编制是适合现代化战争的。在和平时期,一个兵力投送单位足以在任何一个地区形成中国军事力量的存在,而在战争时期,又可以灵活的组建成大兵团,进行大兵团战役。而且这也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领导,从根本上,划清了陆军与海军,空军之间的界线,为其他两个军种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当然,改革方面还有很多,比如陆军的领导机制,装备体系,与空军海军的配合问题等等都在一步步的改进。但是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一个鲜明的问题,即中国军队缺乏一种真正的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