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本向东南亚地区的进攻,将中日战争推向了高氵朝。但是,以日本的国力,能够迅速占领东南亚地区,并且控制东南亚地区的资源,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所以,在日本占领了东南亚地区,兵力已经极度分散的时候,中国的反击行动也即将开始了!
在中国开始正面反击作战之前,首先想到的是强化自己在印度洋上的制海权问题,而并不是立即在西太平洋上与日本交战#涵都知道,现在中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中东与海湾地区,其中,75%是依靠海路运输。而这些石油头需要通过马六甲,巽他,龙目海峡进入南中国海。现在这三个海峡中有两个已经在日本的控制之中,另外马六甲海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等于是瘫痪了。所以,中国的运输船只能够走泰国难度地区的那条运河。当年,中国也正是为了避免遭到美国在马六甲海峡的封锁,开凿了这条运河,后来马六甲海峡却很快被中国控制,让很多人对开凿这条运河产生了怀疑,而现在,大家才认识到,这条运河的重要性了!
光有了海上通道是完全不够的,虽然通过这条运河,进入泰国湾,然后沿着越南东部沿海北上的道路基本上能够得到中国空军的掩护,还算是安全的。但是,日本既然已经获得了印度洋上的入口,那么,就必须防范日本在印度洋上的行动,特别需要堤防日本向东非地区,以及海湾地区的渗透行动,防止日本海军打击中国的海上交通线!
其实,中国的这种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虽然日本海军的重点仍然落在了西太平洋地区,时刻提防着中国海军。但是,在占领了苏门答腊岛之后,日本海军已经能够畅通无阻的进入印度洋了。而此时,中国潜艇正在拼命般的破坏着日本的海上交通线,主要是封锁日本从东南亚地区将资源送回国内。所以,日本方面高度重视海上保交行动,并且针对中国的海上交通线,制订了一份在印度洋上的作战计划!
为了保证在西太平洋上的兵力,日本并没有派遣多少主力战舰在印度洋上执行破交作战行动。但是,日本的潜艇却主要在印度洋上开始行动了,当然,主要针对的就是中国的海上交通线。2045年7月,日本海军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派遣以“大和”号为首,辅助以两艘巡洋舰,四艘驱逐舰,再加上一艘大型战斗支援舰的印度洋舰队进入印度洋地区,开始扩大其海上破交作战行动了!
日本的这支舰队并不算强大,但是,对印度洋上航行的那些中国商船来讲,这却是一支毁灭性的力量。虽然中国的商船队都有反潜护卫力量,但是这些驱逐舰在日本的战列舰面前,几乎没有任何的还手之力,还怎么保护商船队的安全呢?所以,中国也很快做出了反应,立即加强印度洋舰队,并且在印度洋上搜索日本的这支舰队,坚决歼灭这支威胁巨大的日本舰队,保护印度洋航线的安全!
其实,中国此时做出这一决定是非常无奈的。首先,中国的卫星侦察系统并没有恢复。虽然中国的航天系统从开战之后就一直在努力的恢复中国的战略卫星系统,但是直到2045年6月左右,中国的战略侦察卫星系统并没有得到恢复,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导航与通信卫星系统。虽然,很多科学家主张研究一种多功能的卫星,以满足导航,通信与侦察三种需要,但是后来这一方案遭到了否决,因为将过多的功能集合到一起,不但要增加卫星的成本与研制的技术难度,同时,还有着更大的风险,因为对方只需要摧毁一颗卫星,就相当于摧毁3颗卫星了!而中国恢复战略侦察卫星系统,已经是2046年中期之后的事情了,而在这之前,中国仍然无法完全掌握日本舰队的行动,只能够依靠远程雷达,战略侦察机等等手段来获取对方舰队具体位置的情报!
其次,中国在印度洋上的海军兵力严重欠缺!在战争爆发之前,因为中日关于海上资源的问题,所以大部分中国主力战舰都被牵制在了西太平洋上。战争爆发之后,中国又无力向印度洋地区派遣更多的战舰。所以,在日本攻占了东南亚群岛之后,中国在印度洋上,只有4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勉强能够为商船队提供掩护,而要迎战日本的印度洋舰队,那是万万不够的。现在的情况却让中国更为尴尬,因为所有进入印度洋的主要通道都已经被日本控制,或者受到了日本的威胁,所以,中国要向印度洋派遣海军舰队,本身就存在着不小的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中国必须要加强在印度洋上的制海权,不然这场战争将对中国非常不利!
克拉运河在修建的时候,因为到后勤经费严重不足,所以运河的建造标准降低了。最初,中国是准备修建一条至少与苏伊士运河同等级别的运河,甚至要达到巴拿马运河的通过能力,争取能够让30万吨级的ucl通过运河,但是到后来,标准降低到了只需要让10万吨级的vcl通过的级别,很明显,运河的通航能力并不强,甚至无法让中国的新式航母通过!
正是受到这一因素的限制,中国即使要增兵印度洋,也无法派遣主力航母舰队进入印度洋。在经过再三的权衡之后,中国于2045年7月底做出决定,派遣以“长江”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