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篇 战略防御 第八章 痛定思痛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少不了任何一种战舰的,不然就是一支不完善,而且片面的海军舰队。当然,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还要算上两栖战舰,这些就暂时不讨论了。

    在以往,舰队的反潜任务主要是由远洋护卫舰承担的,但是随着海军技术的进步,战斗中对战舰要求的提高,即使排水量达到了5000吨的远洋护卫舰都已经无法承担起为航母舰队提供反潜任务了#葫以,从2025年左右开始,中美欧等海军强国几乎一致的放弃了远洋反潜护卫舰,开始发展反潜型驱逐舰,并且很快就由其承担起了舰队主要的水面反潜任务,同时也是舰队中最重要的反潜舰艇!

    到了2035年左右,中美欧分别在聚变反应堆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海军主力舰艇开始装备新式的聚变反应堆。但是,受到当时该技术的限制,聚变反应堆的体积还无法满足1万吨以下战舰的使用要求。所以,到中日战争爆发的时候,战斗在第一线的中国舰艇中,只有巡洋舰即其更大的战舰才装备了聚变动力系统,让战舰的速度能够达到50节以上。而排水量在1万吨左右的反潜驱逐舰却只能够使用常规动力,最大的速度只能达到35节左右。而这就是舰队的最大速度,也是舰队配合作战中的最严重的问题!

    这场海战之后,中国海军高度重视驱逐舰无法跟上舰队最高速度的问题,并且很快就确定了解决方案,开始生产新一代驱逐舰!这种新型驱逐舰装备有一种小型化的聚变动力系统,最大速度能够达到50节,满足了舰队配合作战的要求。当然,这种改进是很不彻底的,因为不管哪种反潜舰艇,如果速度超过了20节的话,几乎就无法进行反潜作战了。所以,中国同时开始研制新一代的反潜武器系统。

    这次,中国的目光落到了地(海)面效应飞机上。其实,这是一种飞机与战舰的结合体,最早由俄罗斯开始研制,后来得到了全世界的重视,但是在这之前,主要的用途是运输,而非反潜作战。现在,中国已经在机用聚变动力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也就解决了该型效应飞机的航程与持续作战问题。而作为反潜系统的载体,不但速度快,而且噪音小,能够满足苛刻的反潜作战要求,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了!

    当然,第一种达到实际使用要求的这类反潜系统直到2048年才投入使用。所以,在这之前的3年中,中国海军一方面生产过度型的驱逐舰,另外一方面,也在增加核潜艇的数量,因为谁都知道,最佳的反潜武器就是潜艇,特别是先进的核潜艇,将是对方潜艇的最大克星。而到2045年中,中国第一艘聚变动力核潜艇正式服役,在2046年初投入作战使用,随即,中国以每年5艘的速度,开始全面建造这型核潜艇,到2047年,建造速度达到了每年一个月一艘!可以说,正是中国核潜艇的强大力量,为水面舰队提供了强大的海下掩护力量!

    日本的方法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日本在聚变动力小型化的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障碍与难题,与中国根本就不在一个技术水平上。所以,日本只能够发展大型反潜巡洋舰来弥补反潜实力方面的差距!

    发展反潜巡洋舰其实也是可行之道,但是这却极大的增加了日本海军造船厂的负担,分散了日本本就不强的国力,耽误了其防空巡洋舰的生产。同时,日本因为技术方面的原因,其原定于2045年中服役的聚变动力核潜艇的建造进度被延迟了,直到2047年才下水进行海试,而且实验的结果非常糟糕,直到日本战败之前,才解决了相关的技术问题,也就没有在战争中发挥多少作用了!

    当然,日本的潜艇本身就比不上中国海军的潜艇。而这成为日本海军失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谁都清楚,二战时潜艇表现出来的巨大战争力量,而现在随着潜艇技术的进步,潜艇的威胁就更加强大了!最主要的是,现在中国海军的主力舰队都回到了东海与南海地区,那么能够使用的就只有潜艇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海军的核潜艇成为了最主要的进攻力量,而且在战争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战胜日本侵略者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场震惊全世界的海战只持续了8个小时,但是却给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同时对中日海军,乃至对全世界海军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这场海战也改变了中日海军后面的战斗模式,因为双方对这场海战的理解不一样,所以直接形成了两种海军发展模式之间的对抗,而这种对抗的胜负将绝对世界海军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在,中国海军的出口基本上被封死了,日本海军虽然没有能够歼灭中国主力舰队,却迫使中国主力舰队必须在东海上掩护自己的东部沿海区域,所以日本军部这时候也为其南下还是北上的战略做出了决定。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决定,将直接影响到中日战争的进程。

    由于中国舰队需要至少3个月的休整时间,同时积聚力量,所以现在中国海军只能够投入潜艇作战,空军虽然开始对日本进行常规性战略轰炸。但是从战场上来看,中国仍然处于被动防御状态,战争的天平正在倒向日本一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