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篇 战略防御 第八章 痛定思痛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母的弹射系统,着陆系统做了改进,使其能够使用最新式的战机作战!

    在改进设计的时候,“雅鲁藏布江”级航母的主要工作是放在了对日本战列舰舰炮的防御能力上,也就是增强了航母水线之上部位的防御能力。因为根据当时中国手里掌握的情报,日本正在发展射程达到了950公里的战列舰主炮,这对航母绝对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考虑到航母的速度,以及载机数量,携带的航空燃料数量,以及弹药数量,航母忽视了,或者说是无法照顾到水下的防御能力。后面的实战证明,该级航母的水线之上的防御能力是足够的,但是水线之下的防御能力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第二艘“澜沧江”号就是在海战受创被拖回国内修理的途中,遭到日本潜艇的袭击,被区区4条鱼雷就送到了海底去!而“雅鲁藏布江”号也在后面的海战中遭到鱼雷攻击,最终在失去了动力之后,被自己的战列舰击沉!这些都是非常惨痛的教训,而这也是该级航母只建造了4艘,随后就被新一代的航母给取代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其服役年限甚至还不如“黑龙江”级航母的主要原因!

    当然,出了需要新式的航母之外,还需要更先进的战斗机。而在这方面,中国的发展速度比谁都快!

    早在2040年之前,中国就已经发现自己的海军攻击机无法对对手的战列舰,航母构成多大的威胁。早在2040年左右,中国海军就自己进行了一次破坏性实验,实验表明,即使是攻击机装备的威力最大的反舰导弹都无法击穿“兴凯湖”级战列舰的主装甲,就更别想对付日本海军的主力战舰了!可以说,这个实验结果是非常让人失望的,但是这项实验结果也被当做了国家最高机密被保护了起来,海军的绝大部分将领并不知道这件事,当然,那些更低级的军官与飞行员更不清楚了。另外一方面,中国也从2040年左右开始研制新一代的攻击机,以及反舰导弹的研制工作。

    同时,中国从2030年左右就启动了的新一代,后者说是完全划时代的战斗机的研制工作在2044年左右就已经取得了成效!这种新式战斗机可以说是自喷气式战斗机出现之后,航空方面最大的一次技术革命。战机的核心动力不再是喷气发动机,而是以聚变核能技术驱动的电磁喷射发动机,同时用聚变动力为战机提供全新的武器系统,让很多以前战斗机设计师都梦想着的武器装备具备了实际的使用价值!

    其实,新动力的原理很简单,早在聚变技术投入使用的时候,就由一位法国的科学家提了出来。该系统分为两种工作方式,即大气层内工作模式与大气层外工作模式。在大气层内,发动机将通过吸取空气,然后通过动力系统前部的装置将空气电解成阴阳粒子,两种粒子被送入不同的加速器内,然后由加速器内的强大电磁场将其加速到每秒上万公里的速度,最后喷射出去,形成动力。而在大气层外,将依靠战机本身携带的水,或者别的工作介质,起到与空气一样的作用!

    当然,原理是很简单,但是在21世纪初的时候,要将这些工作都实现,却显得非常困难。在这方面的研制工作却一直没有停止,技术难题存在于空气电解,以及粒子加速器的小型化方面。而到了2030年左右,随着粒子炮的飞速发展,加速器的小型化工作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突破,中国在2035年制造了第一台实验性战机使用加速器,其重量已经控制在了15吨左右。当然,这时候的技术仍然是不成熟的,因为这台15吨重的粒子加速器却只能够提供2吨的推力,根本就满足不了实际使用的需要!

    到2040年,中国已经在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工作,以及粒子加速器的小型化工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整套系统的重量控制在了10吨左右,而且能够产生8吨的推力,这已经接近了战机使用的水平。但是,中国并没有急于将其投入使用,因为这一直属于中国的最高国家机密。

    到2044年,中国在电解器方面也取得了进步,生产出的第一台实验型电解器能够每秒产生2.5公斤的电解气体,同时重量控制在了1.5吨左右,当然,其需要的强大电力只能依靠聚变反应堆提供!同年,中国在聚变反应堆直接发电的技术方面也取得了突破,粒子加速器的研制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套动力系统的重量已经降低到了10吨(包括电解器与聚变反应堆发电系统),同时,产生的推力能够达到35吨左右!

    从这方面来讲,发动机已经能够用于除战斗机之外的所有战机了#轰然这还达不到现在喷气式发动机近20推重比的技术水平(如果达到这一水平,10吨重的新型发动机就必须要产生200吨的推力),而且发动机还需要进一步小型化,不然无法装备在战斗机上。但是,中国在2045年1月左右,已经制造出了第一架实验型战机,并且开始在内地的空军实验基地进行了飞行实验,取得的结果是让人非常满意的!因为新战机并不需要携带燃料,所以只要动力系统能够达到5的推重比,就能够满足实战的需要。同时,这种动力系统多余的电能,为战机装备新一代战术武器系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