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决定权交到了中日双方的攻击机手中,而这些攻击机的飞行员也早就憋着一股气了,开始只知道自己的舰队正在进行炮战,而他们而无法用上力,憋着的那股劲就积聚了起来,现在,是该他们爆发的时候了!
中国海军的舰载攻击机是单独研制的,即不是与战斗机通用的多用途攻击机,也不是由陆军的攻击机改进而来的,而是专门为海军航母研制的攻击机,就如同大家都熟悉的a-6一样,只为航母存在,是航母最主要的打击手段!这种单独为海军研制一种攻击机的做法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成本高昂,中国海军只采购了300多架,单架成本竟然比陆军最新式的战斗机还要贵!任务单一,只能执行对地与对海打击任务,空战能力不强,仅仅能够做自卫性的空战。后勤保障麻烦,毕竟在航母上多出一种战斗机,那么就需要独立的维护区间,也需要独立的零部件,这些都加大了后勤保障的难度!当然,中国坚持发展海军自己的专用攻击机,显然是有道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攻击能力非常强大,比普通的多用途战斗机要好上很多#轰然电子技术,发动机技术,以及制造机体的材料技术一直在进步,在21世纪初,为了控制成本,就连美国海军都主要装备多用途战斗机,而放弃了已经完成了80%的a-12攻击机项目。但是,现在海军舰队,以及陆军部队的防空能力照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粒子炮的发展,舰队的防空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现在,多用途战斗机因为其局限性,在执行打击任务时面临的难度是非常巨大的,主要是无法携带更多的专用打击武器。所以,发展一种专用攻击机显得非常有必要。现在,不但中国在这么做,美国也在这么做了,其a-15已经赢得了竞争,正在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制,在2050年左右将进入海军服役。欧洲也是这么做的,在放弃了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之后,也开始将专用攻击机提上了发展日程安排。
与中国海军的做法不一样,日本海军一直将航母作为舰队的远程防空火力舰,而并非是舰队的主要打击战舰,所以日本航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舰队夺取制空权,掩护战列舰行动!在这一情况之下,日本自然不需要发展一种专用的海军攻击机了。当然,日本的经济实力也决定他们没有能力再发展一种全新的攻击机,来增强航母的打击实力。在日本的“赤城”级航母上,作战时携带2个战斗机中队,3个多用途战斗机中队。所以,日本航母的配置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这两种主力战机都是以空战为主要任务,就算是多用途战斗机的攻击能力都不是很强。
接到了席林参谋长的要求之后,皮定均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派出了3个战斗机中队,4个攻击机中队对日本打击舰队发动了攻击。而为了保护自己掩护舰队的安全,还将另外2个战斗机中队增强到了掩护舰队上空。
在中国舰队的第一攻击波中,拥有36架护航战斗机,48架携带着最新式的反舰武器的攻击机。这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皮定均心里很清楚,日本战列舰的防御能力比“兴凯湖”级要好得多,如果席林他们被迫与日本战列舰决战的话,将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所以,现在他们必须阻止日本打击舰队前进,而这就要依靠这支空中打击力量了!
派出了第一攻击波之后,少将迟疑了一下。因为,现在舰队还有足够的实力再派遣两支攻击波出去,但是在派遣这两支攻击波的时机问题上,却很值得考虑。
如果现在立即派遣第二攻击波的话,那么前两个攻击拨很容易成为一个攻击拨,在日本打击舰队的防空系统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之后立即发动新的进攻。当然,这么做将能够增强打击能力,同时却会降低舰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因为,这种追逐战至少还要持续几个小时!
迟疑了片刻,皮定均做出了决定,立即派出第二批攻击机群,要抢在日本人的航母以及主力舰队赶上来之前,吃掉这四艘战列舰,让日本舰队知难而退,而不是死缠烂打下去,这对他们将会非常不利。
中国主力舰队的两个攻击波之间的间隔只有15分钟,所以后世有很多人将这两个攻击波算着了一个攻击波。如果按照这一说法计算的话,那么中国这个攻击波中有战斗机60架,攻击机108架!
此时,日本主力舰队也开始放出自己的第一波攻击群了。受到日本作战思想的限制,宫本中将的做法就保守很多了。现在日本的4艘航母上,还有作战飞机250架左右。宫本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去打击中国的战列舰,而是要保护好自己手里的4艘战列舰。所以,宫本先派出了5个战斗机中队,前去为战列舰支队提供防空掩护。接着,才派出了108架多用途战斗机,在没有护航战斗机的掩护下,向中国的战列舰舰队杀去!
宫本这么做,其实是想为自己留一手。这次行动,是宫本自己主张要追击中国主力舰队的,而在行动之前,他并没有收到海军部的命令,虽然后来海军部发来了命令,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将中国舰队拦截下来,并且已经命令本土舰队以最高速度向他们靠近了。虽然海军部已经承认了中国舰队正在西进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