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提斯浦尔的围城战最后演变成了一场破坏巨大的灾难的原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罗开上将最后出版的回忆录《征程》中有一段被删除了的话。那就是罗开上将当时对提斯浦尔的情况为什么会变得那么糟糕的总结。这段话在审稿的时候还有,只是后来刊印的时候,被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发现有纰漏,涉及到泄露国家机密,最后被删除了。由于罗开上将早以辞世,所以再也没人知道这句话的内容了。但是,通过对当时情况的分析,可以隐约的看出来,罗开上将最后做出决定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
当解放军在东部战区对印度军队发动猛攻的时候,由许常青上将指挥的志愿军也在印巴战场上发动了新一轮的进攻。与中部战区的不一样,这次许常青并没有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包围歼灭战,而是通过逐步的推进,以及小规模的迂回穿插,通过小规模的歼灭战,来削弱印度在新德里方向上的防御力量。而且,现在志愿军的主战场已经转移到了北部战区。中部战区的防御工作交给了巴基斯坦军队去完成,另外由损失最严重的20军在巴基斯坦军队后方进行休整补给,并且充当巴基斯坦军队的预备队。而21军已经接过了38军的防御工作,而腾出手来的38军在39军的支持下,向印度北部战区的南部防线发动了冲击。顺利完成任务的空降军也转移到了北部战场上,开始配合54军从南面对新德里周围的重要据点发动了突击。而由空降15军在喜马偕尔邦发动的那场小规模包围战也结束了,在歼灭了15万印度军队之后,空降15军把防区的控制工作交给了前来接替的巴基斯坦军队之后,就迅速拿下,开始配合40军与42军在印度北部战区的东面对印度第八集团军发动了最后的进攻。而54军在向新德里的推进中,虽然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但是也通过一步步稳扎的进攻,逐步向新德里靠近了。从这一战局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来。志愿军在完成了中部战区的战斗之后,已经从三个方向上包围了新德里。现在,新德里只有从一条向东的对外安全通道,但是这条通道也一直受到志愿军空军的压制,即使志愿军还没有实力最后拿下新德里,但是印度首都已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威胁!54军甚至可以使用远程火箭炮,对新德里进行炮击了!
后世很多人认为,正是因为志愿军在印巴战场上的顺利进展,刺激了罗开,让罗开决定加速在东部战场上的进攻速度。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两个战区上的战斗是没有多少联系的,但是在中国最高指挥部,是将两个战区的战斗进行了协调的,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并且进行相互配合。很明显,志愿军的快速进展,对东部的解放军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从罗开的内心来讲,许常青是最近才晋升为上将的,即使许常青在军队中的资历更久,但是罗开是台湾解放军战争中的功臣,如果在这次的战斗中落后于许常青的话,那罗开在军队中的威望肯定要受到影响。而这种感情上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可以看出来,志愿军的进展,确实对罗开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此时,36军在因帕尔的补给工作也已经快要完成了。而25军也已经开始向前推进,帮助36军解决掉进攻初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很明显,36军即将发动下一轮的进攻了。而此时,印度军队正在向东调动。如果不能及时的拿下提斯浦尔对印度的后方交通线进行打击与威胁的话,那么36军在进攻中将遇到巨大的障碍。而按照战前部署,第1山地集团军必须要在36军开始第二阶段进攻之前,攻占提斯浦尔,对印度的后方交通线构成威胁,并且在接收了远程炮兵之后,开始对印度的后方交通先进行打击。现在,36军的进攻速度加快了。如果第1山地师还不能迅速的拿下提斯浦尔的话,那么他们就没能完成任务,将严重的影响到36军的下一步行动。
这种战术上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印度一直遭受着解放军空军的打击,损失了大量的重型装备。但是印度的轻型火炮,特别是反坦克炮,以及步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的数量仍然非常巨大,特别是东部战场上,印度军队并没有遭受到如同印巴战场上那么惨重的损失。此时,大批储备在印度内地的物资正在向前线调运。而在因帕尔的西面,将进入平原地区,即使36军是一支重型化,非常擅长打正规地面战的部队。但是36军仅仅2万多人,要向对付印度那么庞大的防御部队,显得有点势单力薄,如果还不能切断印度军队的后方交通线,那36军的战斗更难进行下去,所以,此时攻占提斯浦尔的重要性已经明显加强了。而按照罗开的命令,第1山地集团军必须要在48小时之内完成进攻提斯浦尔的行动,同时接收第一批远程火炮,开始对印度的后勤补给线进行打击。
从战局上的情况来讲,这也是让罗开做出强攻提斯浦尔的一个原因。很显然,如果第1山地集团军无法迅速的拿下提斯浦尔的话,那么就无法顺利的开展第二阶段的战役行动。而且,第1山地集团军的行动直接影响到了整个东部战区。如果无法完成任务,那么解放军的进攻将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之中,36军的进攻将非常吃力,而2支已经在印度控制战区内部进行行动的空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