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曾国藩全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部 野焚 第七章 审讯忠王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国藩的态度显得更加温和,李秀成低头没有回答。是的,老天王死

    了,幼天王也死了,忠于哪个呢?今后若是拥立新主,很有可能是洪仁玕,但李秀成却不愿

    意忠于他。见李秀成沉默不语,曾国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更和蔼地说:“李秀成,本督

    既恨你作恶多端,又爱你是个人才,本督一向爱才重才,倘若本督向朝廷申报,饶你不死,

    你肯归顺朝廷吗?”

    李秀成一听这话大出意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坐在一旁久不开口的曾国荃也没有

    想到大哥会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他对曾国藩说:“大哥,李秀成杀了我湘军成千上万弟兄,

    饶不了他!不必再跟他罗嗦了,杀了干脆!”

    “九弟。”曾国藩微笑着对弟弟说,“人才难得呀!洪秀全前前后后封了二千多个王,

    我看真正能打仗的,前期只有一个石达开,后期只有他李秀成了。”

    李秀成听后,无端地冒出一种欣慰之感。李秀成正是这样看待太平天国的众多将领的,

    他服的只有一个石达开。但天国朝野却普遍认为最会打仗的,第一要数东王杨秀清,第二才

    数翼王石达开,第三数英王陈玉成,李秀成只能坐第四把交椅。今天李秀成终于发觉,这个

    与自己死战多年的曾妖头竟是知音!既然幼天王已死,自己对老天王的忠诚也就到此结束

    了。天京的陷落,将天国的元气已打散,幼天王这一死,意味着群龙无首,洪仁玕不足以号

    令全军,其他在外的将领如侍王李世贤、昭王黄文英、来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沛王谭

    星、听王陈炳文、康王汪海洋、宁王张学明、奖王陶金会、凛王刘肇钧、利王朱兴隆这些

    人,在目前这样军事险恶、人心已散的局面下,没有一人可以领袖群伦。从金田村烧起的这

    把火,烧到今天,已成余烬了。既然曾国藩如此看得起,且将这身本领再酬知己如何?刚刚

    这样一想,李秀成又觉得这念头太可耻了。难道今后率领清妖去打与自己一起浴血奋斗、患

    难与共的弟兄?难道去做一个被子孙后代骂作猪狗不如的叛徒?不!死也不能做这种人!

    凭着几十年的阅人经验,尤其是审讯所抓获的太平军将领的经验,曾国藩对眼前一言不

    发的李秀成的心理活动,已猜着了七八分。

    “李秀成。”曾国藩完全换成一种平等相待的口吻,“本督知你不服为朝廷出力,怕遭

    过去伙伴的唾骂,本督不为难你。倘若你能为本督劝告金陵以外的大小长毛放下刀枪,不再

    抗拒,本督将可以送你回广西老家,并传谕将士不杀你的老母妻儿,让你一家团聚,长作朝

    廷良民。”

    李秀成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眼下太平军被打得七零八落,官兵杀红了眼睛,继续打下

    去,散落在外的二十余万弟兄必然会被官兵斩尽杀绝。若是曾国藩真的做到不杀放下刀枪的

    弟兄,岂不可以挽救他们的性命?自己纵然被弟兄们误解,被后世错责,也是值得的。何况

    这颗仁爱之心总会有人理解!而且还可以换来老母幼子的性命。

    李秀成对母亲有深厚的感情。他出生在广西滕县五十七都大黎里一个贫寒的农家,兄弟

    二人,父亲体弱多病,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支撑。为了让李秀成有点出息,母亲跪在娘家堂兄

    面前,为儿子求情,请堂兄教儿子识几个字。李秀成断断续续在堂舅那里读了三年书,母亲

    也就为他家做了三年女佣。李秀成永生不能忘记母亲的这个恩德。以后他参加太平军,升了

    官,将母亲从滕县接出,总是把老人安置在最保险的地方,住最好的房子,吃最好的东西,

    对母亲毕恭毕敬,百依百顺。李秀成直到近四十岁尚无亲生儿子,大前年,何王娘为他生了

    一个儿子,他把这个亲儿子当作心肝宝贝。这些天来,他除开想念幼天王外,就是牵挂着老

    母幼子。如果曾国藩真的讲信用,今后带着老母幼子,回到滕县老家,做一个自耕自食的普

    通百姓,今生今世再不过问一家之外的事。既挽救了二十余万弟兄的性命,又不为清妖朝廷

    做一点事,这不能算作叛徒吧!李秀成觉得自己的这个决定是对的,是无愧于天王,无愧于

    太平军弟兄的。李秀成心里坦然了,踏实了,精神充足了。他恢复了往日的神态,抬起头

    来,平静地说:“老中堂,放下刀枪的弟兄,你保证不杀他们吗?”

    “老中堂”三个字,使曾国藩暗自惊喜:这不分明表示他已愿意投降了吗?

    “只要放下刀枪,本督保证不杀!”曾国藩赶忙回答。

    “两广过来的老兄弟也不杀吗?”李秀成追问。在往日的战争中,湘军也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