绖视师,速带北路军南下,却不料李续宜自己
已病入膏盲,不能应命。曾国藩又命李鸿章将程学启的开字营二千将士开赴雨花台,但程学
启打仗勇猛,李鸿章正依靠着他,不愿放出,只同意调吴长庆前去。曾国藩知吴长庆的庆字
营多为未经训练的新勇,干脆不要了。他在安庆为满弟举行完吊唁仪式,亲将灵柩送上西行
的大船后,便立即乘船东下,他要去查看吉字大营在雨花台畔的驻扎情况。
临行时,曾国藩又把当年王世全送的那把王氏祖传宝剑带上,心里作了决定:先尽力说
服老九暂时撤兵,如果他坚决不撤,则以此剑相赠,鼓励他早日达到目的。
太平军水师自田家镇之役大败后,便一蹶不振,以后周国虞兄弟相继战死,水师也便基
本瓦解了。千里长江江面上,全是湘军水师的战船,只是紧靠天京一段江面上,太平军陆军
在几个重要关口上建筑了堡垒,加强防守,使得湘军水师不敢闯进来。这几个重要关口,由
西向东依次为:大胜上关、凤林洲、永定洲、三汊河、九洑洲、老江口、草鞋峡、七里洲、
燕子矶。曾国藩的座船在离大胜上关二十里路远的落星寺停了下来,坐进了早已在此等候的
绿呢大轿,在彭毓橘指挥的三百名湘勇的保护下来到雨花台。
一连几天,曾国荃陪着大哥查看金陵城外的地形以及吉字大营二万多人马的分布情况。
这时瘟疫已经过去,军营刚刚恢复元气。曾国藩见九弟的营盘扎得牢实,堡垒坚固,壕沟挖
得又深又宽,很是满意,边看边称赞,使沮丧了大半年的曾国荃心情舒坦起来。
“沅甫,尽管如此,吉字营还是要暂时先撤下,等北路到达江北,霆字营进入溧阳后,
再三路并进包围金陵。”在曾国荃的老营,当屋子里只剩下他们两兄弟的时候,曾国藩又一
次劝说九弟。
“大哥,屯兵金陵城下,饮马秦淮河边,从出山到长沙办湘勇的那一天起,你就立定了
这个志向,盼望十年之久的这一天终于到了。现在瘟疫已经过去,军营恢复了生气,正宜一
心一意在这里作攻城的准备,岂能言退兵?”曾国荃虽没染上时疫,人却比在安庆时要黑瘦
多了,不过说起话来,仍和过去一样的虎虎有生气。
“不全部撤也可以,还有一个方案你考虑一下。”曾国藩深知九弟的脾气,他不愿意干
的事,任何人也难说动他。“金陵城里有长毛七八万,苏州、常州一带有长毛十余万,吉字
营二万多人全部屯在这里,万一哪天长毛调集十万人马将你们团团包围,要突围出去亦是难
事。军事上最忌呆兵,二万人长期聚在一起便成了呆兵,不如腾出彭毓橘、刘连捷两支人马
出来游弋在外,作活兵。”
“有两支活兵在外固然好,但分兵势必单,长毛来围便更为难。”曾国荃仍坚持他的意
见。
“我不能眼看吉字营处于困境而不顾,沅甫,功要立,名要争,但自古以来成大事者,
半由人力,半由天命,你尽管好强有能力,但目前天命不顺呀!”曾国藩见九弟高低不听,
不免焦虑起来,“瘟疫大作,全军死了二千多人,军心大受挫折,这是天命不顺的第一点。
五路大军开赴金陵,其他四路都不能顺利进军,这是天命不顺的第二点。贞干骤然去世,这
是天命不顺的第三点。有此三点,吉字营暂时必须撤。”
“大哥此话固然有理,但大哥平时也常对我们说,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在人之努力
耳。又说天下事有所逼有所激而成者居其半,眼下尽管时机不太利,这正是困知勉行的时
候,要在逼和激中去做成事。我准备过几天要杏南回湘乡去再招三万精壮勇丁来金陵,湘乡
没有这么多,就到宝庆府去招。有五万人,我保证拿下金陵!”
曾国荃这番话,正是曾国藩过去所奉行的信条:越是艰难越要奋斗。难道说,是自己年
过半百、官居一品而滋生了官场暮气吗?或者是让一时的困难吓倒了吗?曾国藩心里很是赞
赏九弟这种迎难而进的斗志,一时语塞,竟然不知用什么话来回答才好。
“大哥,我还有许多话没有对你说,你先听我讲讲好吗?”
曾国荃给大哥泡了一碗清亮的碧罗春,双手递上来。
“我到金陵来,一是看看你的布置,二是来听听你的意见。你有什么话,全部给大哥倒
出来吧!”曾国藩喝了一口茶,催九弟说下去。
“大哥,依弟之见,我吉字大营只要在雨花台稳扎下来,今后进入金陵的第一人,就必
定是我而不是别人。”曾国荃如此自信的态度,如此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