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七章:沿着工农兵方向前进的文学创作(二) 第二节:《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九四六年九,《解放日报》发表了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作品以优美的故事和人民群众熟悉的“信天游”形式吸引了读者,立即受到热烈的称赞,被誉为诗歌创作的一个丰硕成果。

    作者李季(1922—1980),其时年仅二十五岁。原籍河南唐河县人。一九三八年他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在太行山区部队里做基层工作。一九四二年冬到“三边”地区工作,先后当过小学教员、县区政府秘书和小报编辑。他是一个业余文艺爱好者尼茨哲学术语。认为构成万物的单子是孤立的、封闭的、但,广泛地收集过民歌。在创作长诗之前,他还采用通俗文艺形式写过《老阴阳怒打虫郎爷》,石印出版过《卜掌村演义》等作品,他还用“里计”、“李季”、“李寄”等笔名在《解放日报》上发表过一些通讯、小说和诗歌。

    《王贵与李香香》全诗共分三部十三章,反映了一九三年前后,“三边”地区农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激烈斗争;在急风暴雨式的群众斗争背景上,展开了王贵和李香香的爱情故事。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土生土长的贫苦农民的后代框架,或指他们在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共同信念。后来,他又,他们的苦难与欢乐,都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的曲折变化紧紧地联系着。作品真切地反映了贫苦农民的解放和革命斗争胜利血肉相联的关系;在歌颂人民革命胜利的同时,热情地歌颂了王贵和李香香忠于革命的精神以及他们纯朴的爱情。他们的圆满结合和革命斗争的胜利,是水乳交融地联在一起的。“不是闹革命穷人翻不了身,不是闹革命咱俩也结不了婚。”“革命救了你和我,革命救了咱庄户人。”这是主人公发自内心的歌唱,也是作品表达的深刻的主题。

    诗作一开头,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三边”农村阶级压迫的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画。这里,“一眼望不尽的老黄沙,哪块地不属财主家?”一九二九年“三边”大旱,“庄稼就象炭火烤发展二程之学,形成庞大的理学体系。两派思想一脉相承。参,第二年便出现了空前难度的春荒:“掏完了苦菜上树梢,遍地不见绿苗苗。百草吃尽吃树杆,捣碎树杆磨面面(注:《王贵与李香香》1946年9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时,这两句原为“坟堆里挖骨磨面面,娘吃儿肉当好饭”,此处引文采用作者后来修改过的)。二三月饿死人装棺材,五六月饿死没人埋。”在这饿殍遍野的境况中,恶霸地主崔二爷家“窖里粮食霉个遍”,他不但见死不救,反而催逼佃户们交租,“饿着肚子还好过,短下租子命难活。”王贵的父亲就是因为交不起租子,被崔二爷活活打死,十三岁的王贵也被迫成了崔家的“没头长工”:“打死老子拉走娃娃,一家人落了个光塌塌!”王贵一方面受到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另一方面却受到也是被压迫者李德瑞父女的关怀和同情。随着岁月的更替,王贵和李香香在苦难中长大成人,很自然地产生了爱情。

    山丹丹开花红姣姣,

    香香人材长得好。

    一对大眼水汪汪,

    就象露水珠在草上淌。

    二道糜子碾三遍,

    香香自小就爱庄稼汉。

    地头上沙柳绿蓁蓁,

    王贵是个好后生。

    身高五尺浑身都是劲,

    庄稼地里顶两人。

    玉米开花半中腰,

    王贵早把香香看中了。

    诗人在这里用了精彩的诗句描绘了这两个由苦命娃长大的主人公的优美形象,点明了他们刚刚开始的火热的爱情。他们是劳动者,浑身充满了力量,焕发出青春的光彩;他们早已尝到了人生的苦难,现在却开始追求人生的幸福。但是,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他们的幸福并不容易得到,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恶霸地主的阻挠和破坏。崔二爷敢于这样横行乡里,鱼肉人民,是因为他占有数不清的牛羊和土地,有反动政权作靠山,“县长跟前说上一句话,刮风下雨都由他。”他是独霸一方的土皇帝,因此,他敢于胡作非为,肆无忌惮。作品开头所展现的这幅活生生的阶级斗争图画,揭示了两千多年来地主阶级压迫农民的情况,反映了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加强法西斯专政,对农民群众实行血腥统治的现实。这图画还把作品中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的身份、经历、思想状态清楚地告诉了读者,提出了故事发展的线索,为下边展开的曲折复杂的斗争作了很好的铺垫,描画出深广的历史背景。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

    王贵的性格是从他所处的阶级地位发展成长起来的。杀父之仇,牛马不如的雇工生活,婚姻上的波折,是王贵仇恨崔二爷的现实根源,也是他反抗意识成长的出发点。当革命的火星把“三边”地区土地革命的烈火点燃起来时,王贵是死羊湾首先参加赤卫军的农民。在革命队伍教育下,他的朴素的反抗意识逐步发展成为自觉的革命思想了。他的革命劲头比谁都高:“白天到滩里去放羊,黑夜里开会闹革命。”“身子劳碌精神好,闹革命的心劲高又高。”革命斗争为他指明了唯一的出路,他也就一心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