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二) 第二节:叶紫和“左联”后期的新人新作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敌人百般摧残下所取得的坚实的成绩。

    叶紫还写过一些散文。一九三六年,他曾将它们辑成《叶紫散文集》,却因为抗日战争爆发,未能正式出版。其中所写各篇,大多取材于包括他在旧军队那段生活在内的实际经历。抗战爆发后施蒂纳(maxstirner,1806—1856)卡斯巴尔·施密特,叶紫由上海返回湖南故里。当他开始撰写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仅仅写了四万余字,贫病交迫的生活就夺去了他年轻的富有才华的生命。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不小的损失。

    以反映土地革命而受人注意的另一作者是丘东平(1910—1941)。他的家乡广东陆丰县,曾是农民运动较早蓬勃兴起的地区之一。东平少年时期在儿童团中受过革命教育。一九二八年春,他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起义”,并在革命政权中做过工作。海陆丰苏维埃运动失败后,他过着艰苦的流浪生活现无产阶级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8,也曾在十九路军中任职,参加过上海“一二八”和热河抗日战争。这些切身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一九三二年,当他在“左联”培养下开始发表《通讯员》等短篇小说时,就以农村革命生活的真实描写引起了人们的重视。《长夏城之战》和《沉郁的梅冷城》两集中的作品,讲述着红色区域发生的一个个动人故事,刻划着各式各样平凡而又坚强的战斗者的形象。《多嘴的赛娥》写一个在旧社会备受虐待与欺凌的童养媳,为完成革命任务而献出生命;这个向来被人误认为“多嘴”的人物,被敌人抓住后,“坚决地闭着嘴,直到被处决”,不曾丝毫吐露“身上所携带的秘密”。《红花地之守御》速写式地描画了一个平易近人、豪爽乐观的地方武装指挥员,在一次防御战中出色地指挥队伍,消灭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一个小孩的教养》叙述一个天真少年在反动的保卫队面前因缺少警惕,致使其父惨遭杀害的故事,既反映了根据地人民对革命政权的密切支持,也表现了敌人的无比奸诈与凶残。《中校副官》则借抗日前线国民党军队中一个正直、爱国的军官的被杀,揭露了蒋介石媚日反共的真面目。东平的小说注重客观描绘,绝少主观抒情议论。作者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但有时由于对人物气质把握得不很准确,以致在某些形象身上出现一种近乎神经质的毛病(如《通讯员》一篇中,主人公林吉因护送任务未完成,而痛苦到了竟至于自杀的地步)。

    “左联”培养的青年作家中,发生较大影响的,还有周文(何谷天,1907—1952)。他曾在川康边区的军阀队伍里生活过,作品也大多取材于旧军队和地方政权人格化。,描写了上层的倾轧和下层的受苦;但又不限于这类题材,在短篇中还展现了社会许多角落的众生相。在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四五年间,周文先后写有《分》、《爱》等四个短篇小说集,中篇《在白森镇》,长篇《烟苗季》(注:《烟苗季》共十二章,先以《烟苗季》为题,出版了前八章,后四章,作为《烟苗季后部》另行出版)。他说过:“从现实主义在中国被提出来”以后,他对这种创作方法“不断地在研究和探讨”(注:《我怎样写〈山坡上〉的》)。这种努力,得到了鲁迅的关怀和支持。他的小说,着重人物性格的刻划(如《一天几顿》、《陈司事》等)和环境氛围的渲染(如《热天》、《父子之间》等),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不少短篇,往往近乎生活速写和人物素描。优点是写得生动细腻,富有生活气息,尤其是善于捕捉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具有个人的特点;但有些篇章所展示的社会画面不够广阔,思想深度也嫌不足。在他的创作中,留有旧现实主义的明显影响。这位曾经十分勤奋“多产”的作家(他还因此把一个集子取名《多产集》),抗战爆发后,主要从事其他革命工作,除中篇小说《逃亡者》外,不再有多少创作问世。

    虽非“左联”成员,却曾参加反帝大同盟、社会科学研究会等团体,并且在创作倾同上也与左翼作家一致的,是吴组缃。他从一九三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最初的作品通过一些个人的悲欢离合讲求“治心”、“循礼”,注重经史注疏,信奉天命,反对变法。,写出了顽固保守的社会势力如何摧残着新的生机。随着思想发生变化,他的笔锋转向急剧破产中的皖南农村。一九三四年前后产生较大影响的《一千八百担》和《樊家铺》,就是《西柳集》、《饭余集》中较为优秀的作品。前一篇的副标题为《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八十八房、好几百家”(注:在《西柳集》中原为“一百八十多房,二千多家”,这里根据的是《吴组缃小说散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5月北京第1版)的宋姓家族的地主豪绅们为了争夺宗祠一千八百担积谷,丑态百出。作者剖析深入,笔致细腻,在活泼流畅而富于个性的对话里栩栩如生地画出了众多人物的性格。结尾处写农民抢谷的场面,更反映了农村革命的勃起和地主阶级日就灭亡的命运。《樊家铺》里的线子夫妇,原是勤劳纯朴的青年农民,但在地主盘剥、官厅敲诈下,男的不得不去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