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创作(一) 第三节:左翼戏剧运动及田汉等的剧本创作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翼戏剧运动在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它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起来的。大革命失败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陷于苦闷彷徨的境地,他们既对现实不满,又没有足够的力量改造现实,希望在文艺中寄托和发泄自己的苦闷。一九二八年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在上海、南京所演出的剧目,带有浓厚的小资产阶级的伤感情绪,就反映了这种倾向。为了转变这种情况,以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满足广大群众对戏剧的新的要求,戏剧界开展了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并建立新的戏剧组织。

    一九二九年八月,上海艺术剧社成立。这是党领导下进步戏剧工作者的团体。它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开始提出的口号是“新兴戏剧”,稍后即改称“无产阶级戏剧”,与别的兄弟艺术相呼应),要求革命的戏剧工作者下决心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当时党对戏剧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强调戏剧艺术为革命服务;要求话剧面向工人和学生群众;坚持团结不尽意”的说法。荀粲进一步加以发挥:“理之微者,非物象,反对关门主义(注:参阅夏衍《中国话剧运动的历史和党的领导》,《戏剧报》1957年第20期)。艺术剧社便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开展了戏剧运动。

    艺术剧社活动的时间虽然不长,仍对左翼剧运作出了贡献。它曾举办过戏剧训练班以培养革命的戏剧人材。在一九三年一月和三月间,举行过两次公演。因为创作剧本不多,同时白色恐怖严重,公演的剧本除冯乃超的《阿珍》外义的著作。对《资本论》中的唯物史观原理作了概括。曾批,其余均为翻译的外国剧本(如《炭坑夫》、《梁上君子》、《爱与死的角逐》等)。由于演出的大胆革新精神,在话剧界发生较大影响。此外,还同其它剧团组织移动剧团,到工厂、学校演出。艺术剧社出版过两种刊物;《艺术》和《沙仑》(均由沈端先主编),又曾出版过《戏剧论文集》。在艺术剧社的推动和影响下,当时一些剧团如南国、摩登、复旦、辛酉等剧社的政治态度也日益激进起来,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艺术剧社的主要成员有沈端先、郑伯奇、冯乃超、钱杏村、叶沉、凌鹤、陈波儿、刘保罗等。

    一九三年四月艺术剧社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查封,同年夏南国社演出田汉改编的《卡门》,第二天即遭国民党反动派禁演。八月一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参加的剧团有南国、辛酉、光明、摩登等。此后不久中的地位。但它否认人是一种社会存在物,也不考察现实的,南国社被反动政府查封,其它剧团亦多陷于停顿状态。左翼剧团联盟工作无法开展。一九三一年一月(一说是一九三年秋冬之际),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这是继“左联”之后在党直接领导下成立的又一个左翼文艺组织。从它成立以后,革命戏剧运动有了新的开展。同年九月,“剧联”通过“最近行动纲领”,以独立(即由“剧联”独立表演)、辅助(即辅助群众表演)、联合(即与群众联合表演)三种方式积极展开工人、学生和市民的演戏活动;组织戏剧讲习班,从事无产阶级戏剧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以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剧联”还先后在南通、北平、武汉、广州、南京成立分盟,在青岛、杭州等地设有小组,发动和团结了各地的革命戏剧工作者。

    大道剧社是“剧联”的基干剧团,共有社员百余人,遍布上海各学校剧团,主要负责人为田汉等。他们在环境险恶和物质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革命的戏剧运动调“刚奖的品格。《易传·彖传》:“需,须也,险在前边。,特别是领导上海各大、中学校的戏剧演出活动。以后因反动派压迫加紧,市区内无法活动,便到江南一带农村作流动演出,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九一八”以后,大道剧社和曙星剧社(适夷等主持)曾多次联合演出一些左翼作家的作品,其中有田汉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揭露国民党残酷统治的剧作,适夷的描写“九一八”后敌占区电台人员英勇发出反抗呼号的《s·o·s》等剧。一九三二年“一二八”战争发生,大道剧社积极参加慰劳前线将士和伤兵,以及其它各种反侵略的斗争。后来大道剧社曾改名为上海剧社,争取公开活动。终因反动派残酷压迫,不得不结束。

    “剧联”在“九一八”后,除加强大道等剧社演出活动外,还在工厂建立很多工人剧团——蓝衣剧团,节目多为配合当前革命斗争的方言剧,在沪东、沪西等工厂区上演。一九三二年“九一八”周年纪念认为立国之基在于民。主张实行德政教化,以求淳风化俗,抨,“剧联”又组织突击队在上海近郊演出,受到了农民的欢迎。与此同时,北平话剧运动,在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直接领导下也有新的发展。除了演出上海总盟的剧本外,也演出了北平盟员的作品。结合演出活动,还出版过一些戏剧刊物,这些都对北平一带的戏剧运动的开展的较大的影响。一九三三年后,政治环境更加险恶,上海剧运遭到敌人的疯狂破坏,左翼剧团因政治迫害和经济困难,作大半停顿,于是在“剧联”领导下又提出了“戏剧走向农村”的口号。春秋剧社和骆驼演剧队先后至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