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味同嚼蜡,没有给人留下太大的思考空间。喜欢看第三回的读者,必定是淫心荡漾,想要照猫画虎。调情难道还能循规蹈矩吗?按照步骤,依照模式,顺着次序,前去偷人,如果他要是不挨个大耳刮子,算是他祖宗显灵。
在张竹坡眼里被视为“绝妙文章”的段落,在文龙先生看来却是古板僵化、味同嚼蜡。这种思想观点的针锋相对,不仅仅能让我深刻地理解《金瓶梅》,更让我得到重来没有过的思想解放。说实话,我在没看文龙评语之前,也拥有和张竹坡相同的观点,但是文龙的观点让我深为折服。这不是我朝三暮四,而是见贤思齐。同时,我的思维又产生了连锁反应,让我思考辩证法的妙用。至少听正反两种意见,思维才会趋于理性,在比较当中才能找到最佳的的答案。
《金瓶梅》与《水浒传》在这一回当中,没有本质性的不同。怕读者忘却,我只是简要地做几点说明。第一天,潘金莲来到王婆家里帮忙做针线,接受了王婆的吃请。晚上武大回来后,看见她像喝酒的模样,就问缘由,她就说去帮王婆做寿衣,王婆过意不去,非得留自己吃饭。武大好心提醒她不要这样,远亲不如近邻,彼此互相帮忙,让她明天再去时带些钱,买些回礼。其实武大倒是深通礼尚往来之道,这件事做得不错,可是他遇到了处心积虑的阴谋家。《金瓶梅》也选用了基本与《水浒传》上相同的那首诗:阿母牢笼设计深,大郎愚鲁不知音。带钱买酒酬奸诈,却把婆娘自送人。
第二天,潘金莲如约而至,到了吃饭点儿,她一再坚持今天由她请客,王婆怕自己太过殷勤引起对方警觉,打草惊蛇,就收了钱,自己再添些钱,招待得很周到。《金瓶梅》也保留了《水浒传》上的“看官听说”:世上的女人,不管平时如何精细,只要是被小便宜笼络住,十个有九个要遭人算计。这种理念符合《金瓶梅》的创作原则。尽管兰陵笑笑生在书中采取实事求是的描写,很少有自己的主观意见,其实字里行间总是流露出对世人的劝谏。包括在对《水浒传》遗产继承时,也基本选用和截取具有一定警世作用的材料。
第三天,就遇到了西门庆有预谋的“意外造访”。《金瓶梅》中选取《水浒传》中这一节,相似之处都是先借王婆之口突出西门庆有钱,什么“家有万贯钱财,在县门前开生药铺。家中钱过北斗,米烂成仓,黄的是金,白的是银,圆的是珠,放光的是宝,也有犀牛头上角,大象口中牙”云云。但是在介绍西门庆家庭情况时,两书有很大不同,因为在《水浒传》中西门庆是个小配角,只是改变武松命运的道具而已,到了《金瓶梅》当中,他走了狗屎运,成了不折不扣的主角,所以在情景对话时,围绕《金瓶梅》的主题,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细化。
在谈话中,王婆提到西门庆现在的正妻吴月娘是由她保的媒,西门庆为了显示自己神通广大,特意提到自己现在和陈洪结了亲,而陈洪又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杨戬提督的亲家。古往今来,男人在女人面前都喜欢自吹自擂,好让女人崇拜自己。这时又提到一个人,就是他女儿西门大姐未来的丈夫,刚刚十七岁的陈敬济,当时潘金莲可能还没把这人放在心上,可是日后二人互相成为对方的小心肝儿了。
在和王婆一唱一和当中,西门庆主要提到,自己前妻,也就是西门大姐的妈,虽然出身低微,可是百伶百俐、持家有道,自己倒放心得下,可惜死得早。现在这个吴月娘人倒可以,可是身体多病,兼顾不了家事,家里七颠八倒,自己心中烦闷,这才出来闲逛散心(这是说给潘金莲听,暗示自己缺少贤内助。)。他还提到,卓丢儿前些时候死了(暗示现在出现空缺,需要替补。),还提到把妓院当中的李娇儿娶回家册了正(这是显示自己魅力惊人和财大气粗,能让阅人无数的女人折服也不易。)。王婆一个劲儿地对西门庆夸奖潘金莲“你先头娘子(陈氏)并如今娘子(吴氏),也没这大娘子这手针线,这一表人物”,西门庆的嘴也像抹了蜜一样,说自己的老婆们“也没这大娘子(指潘金莲)一般儿风流”,又夸奖她“这等好针指,神仙一般的手段”,反正是为了讨好她,甜言蜜语说尽,这是男人骗取女人时常用的手段,而女人又偏偏喜欢被这样的假话包围。一定要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可是男人与女人有先天性的差异。
后来的话更富有挑逗性,王婆说什么“要是有达到潘金莲这样标准的女人,给他保媒,不碍事吧”,西门庆当场就表态说“自己父母全都过世,自己说了算,谁敢反对(这也是西门庆之所以能够胡来的原因,有父母者,如能保持基本的孝道,都会有所顾忌,毕竟人言可畏。这就是我所说的不会有人模仿西门庆的原因之一。)”。王婆还不忘说,她是开玩笑,急切之间哪能找到像潘金莲这样的女人,西门庆也要假惺惺地感慨,自己没有福分,总是遇不到中意的女人。总之,这些话的目的十分明显了,如果潘金莲要是心无邪念,早就警觉了,可是她如今已被彻底俘虏了。
这回故事的结尾是王婆假托没酒,西门庆拿出银两支使她去买酒,也就是到了上文提到的“挨光计”第九条。潘金莲三钟酒下肚,春心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