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瓶梅人物画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前言之五 莫要坐井观天闭关锁国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笔者学术素养极低,在此,我就少谈或不谈学术问题,而是以我一以贯之的百~万\小!说和创作方法,用人物性格分析来汲取对我们更有裨益的社会和人文价值。与对《红楼梦》的研究一样,在《金瓶梅》研究中,也有许多“索引派”,就是说不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内容上,不去说明作者的创作思维,探求人物性格和故事所蕴含的社会真实,使我们真正得到一面可以映照全身并能透视灵魂的魔镜,偏偏把主要精力和黄金时间放在一些捕风捉影的影射上去,这些也有十分必要,但不能把它当作全部。如果说把主要关注点全部放在细枝末节上,就有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之嫌。这种思维是我一贯反对的,只是人微言轻,一直不受重视,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思维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在向别人推荐《红楼梦》时,我一再告诫对方,要关注文本内容,把它当成语文书也不过分。比如说,在创作《史记之魂》附图时,我为了考证“少昊氏与黄帝的关系”,花了大量的时间,我认为意义不大,可又抱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必须这样做,这是创作者的矛盾和悲哀。我读书喜欢“观其大义”,这可不是“不求甚解”,而是关注最鲜活的元素,吸纳并使之成为我的精神食粮,用来指导实践。

    在中国,文学一般有三种形式:民间文学、文人文学与市民文学。《三国演义》是评书、演义和小说等民间文学之代表,《红楼梦》当为文人文学之典型,而《金瓶梅》无疑是市民文学及世情小说之冠冕。由于中国现代国民教育起步较晚,普遍国民素质、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较低,各类文化工作者更应承担一些普及文化的工作。在自身做了详尽和比较正确的调查研究之后,深思熟虑,让自身的作品起到一点积极意义。个人力量微乎其微,但若众志成城,应该还是会对国民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作用。

    日本在侵略中国之前,把中国这个标本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何止成百上千次,虽然我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研究《金瓶梅》是日本研究中国国民性的重要国家战略课题,但是从“日本是外国社会中最早最系统研究《金瓶梅》的实践”来看,日本是把中国人研究透了,比我们自己都要清醒得多。也就是说,我不妨进行合理推断:《金瓶梅》是日本人研究中国人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我们中国人却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消遣读物,或者成为寄托自己卑鄙的非分之想的载体而已,津津乐道于西门庆的风流韵事,更多的是艳羡和对自己成不了西门庆的不满。

    这是最大的国民性悲剧。

    中国人就愿意在一些不切实际、鸡毛蒜皮的名分(讲究名分没有错,可是不能喧宾夺主、吹毛求疵。)小事上纠缠不清,总是失去其最为珍贵的研究意义。不知道自己的经典常常成为外国人制约中国人的最犀利精神武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们中国人总是自吹自擂,说自己的东西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精神财富。可是种种迹象表明,好些东西确实是世界的财富,但绝对不是中国的财富,因为我们尽管享有专利权,但是使用权在他人手中。中国有个伟大的成语叫“暴殄天物”,意思是“残害灭绝天生的自然资源”,类推一下,我们如果仅仅因为一点性描写,就把这天赐的礼物束之高阁,不是暴殄天物又是什么?不管是真道学还是假道学,请先生们先休息一下。不怕争论,真理越争论越明晰,就怕不分青红皂白,挥舞着道德大棒的文化“权威”们,叫嚣着,在没有分清善恶男女的情况下,兜头就是一棒、一棒、又一棒……直到对方七窍流血、彻底断气。临走之前,再踹最后一脚。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他别的话我都忘了,只有这句话刻骨铭心。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能拥有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则国家幸甚!民族幸甚!个人幸甚!民主算什么?发展算什么?什么人间奇迹创造不了?

    我自认为比兰陵笑笑生的水平仅仅相差十万八千里,不管是立意、文笔还是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分析,我们都无法望其项背。这也是别人劝我创作小说,而我迟迟不愿动手的原因,因为最起码暂时没有必要,事情就怕比较,一比较就会看出自己的差距。要是创作,也是以后的事。可以武断地说,明清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高峰,不敢说是顶峰,但绝对难以超越,这就好像是文艺复兴时的小说一样,当代欧美也难以逾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最起码现在还没有产生那种伟大作品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若能把已有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也未尝不是一件“于国于家有望”之事。我对创作小说倒是可以推迟,对现在国民性的担忧倒是与日俱增。当务之急,不是写一些没有力量的春花秋月式的文章,而是如何找到一个能揭示国民性的范本(大家也不要以为作者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酸腐书生,完全就靠搞文字游戏为生。不排除有这样的人。但是大多数人,哪怕像我这样的纯野生半知识分子,都还是有满腔热忱,想要在社会中实现最大的价值。常常在“身无分文,心怀天下”的时候,遭受世俗耻笑,遭受现实打击。可是如果这样的人内心的力量还足够强大的话,常常是伤疤刚好就忘了疼,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