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区不丢失的前提下,稳步扩大地盘,耐心等待日尔曼族和亚马逊族参战,形成大包围圈后,再齐心协力收拾恺撒军队。
但是恺撒军队大举撤兵的关键,并不在于南疆军队的强大,而在于他们自身的孱弱。
原来恺撒军队的后勤供应线,随着战线的北上而延伸,抵达四城地区时,已长达七千五百余里。而且,当初计划的河上输送已不太可能(注:因为对于南疆水军新成立的“黑蟹”级重型歼击舰群来说,恺撒水军的“猛虎”级中型战舰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不得不全部依赖贫乏的陆上交通。可是,恺撒帝国的交通网在暮色森林——银月河谷一线遇到了大自然设置的障碍,所以,从南方诸城沿京南运河运来的补给品,在笑花城卸船后,只能通过人力穿越天堑。因此,恺撒军队动员数以百万计的笑花城平民,耗时两个多月,修建了数十座桥梁和开辟了数条长逾千里的森林通道,使从笑花城成扇形北上的补给路能供养第一线的十二个师团。
另外,恺撒军队在南疆军掌握绝对制河权的情况下,仍然有数艘大型补给舰和数百只小货船利用夜间航行,进行了最低限度的补给,甚至补充了相当数量的战车和弩炮。这个事实表明河面封锁的效果是有限的。恺撒军队昼间将补给舰和小货船隐蔽在支流和芦苇丛内,并用大量伪装物遮掩,看上去像是没有任何异常的样子,夜间再把伪装物撤去恢复航行。南疆水军拼命进行夜间轰炸,但也无法阻止住它的亡命运输。
恺撒军队还动员了三十万民工担负补给运输任务。规定一个民工不管天气如何,一夜要把约四十斤重的东西运送四十~五十里。这种人海战术拥有平均每天把大约四百蛮牛补给品连续送到第一线的能力。恺撒军队一个师团每天所需的补给量是十五蛮牛,所以重量轻的物资的补给,只用这个方法就足够了。连南疆军也称赞这种补给能力“是值得钦佩的”。
遗憾的是,还有些粮食需要就地筹措,由于作战地区是草原、森林和河谷地带,断粮的农户和根本没有粮的猎户居多,搞到米很困难,后方各师团的粮食不得不减少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定量。他们缺乏粮食,又正值酷暑和早秋季节再加上被迫进行夜间行动,士兵的体力消耗达到了极限,这成了恺撒军队的致命弱点之一。另外恺撒军队随着伤病员的增多,军医的数量却在迅速减少,其中绝大部分为战场消耗,截止到十月初,军医数仅剩不足四分之一了。这些都是迫使恺撒军队不得不退守暮色森林——银月河谷一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