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斜眼瞟了海灯一眼:“善业个屁!人生在世,无非就是吃喝玩乐,尽情享受。你连酒都不给我,还谈什么善业?你太不善了!你不知道一个酒徒对酒的热爱!”
海灯微微一笑,道:“酒是乱性、误事之物。佛家戒酒,皆因酒容易滋生欲望。奈何世人俱不为所动,沉醉在声色犬马中……施主为何不试试茶呢?”
“茶?”我哼了声:“那东西有什么好?”海灯道:“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可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细数茶的好处后,海灯围绕“茶”娓娓而谈。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于上古,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南北朝、唐代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无“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记载。直到茶经的作者陆羽,方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茶起源于唐代的说法。其它则尚有起源于神农、起源于秦汉等说法。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具收藏有讲究。历代茶具,其品种之丰富就堪称世界无双。有茶碗、茶杯、茶盅、茶盏、茶壶、茶匙等。按质地可分成瓷、陶、玉、石等。按制作工艺或窑口分则更多,光表面薄薄的一层釉彩就有几十种。
历代茶具中的某些珍稀品种,如唐代邢窑的白釉璧形足茶碗、南宋建窑黑釉兔毫纹茶盏、清代乾隆陈荫干制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等,现在都已是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中的珍藏品了。另外,茶是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的重要部分,传世的图画书法中,也处处可见茶的踪影。
历代品茶,从唐宋讲究研磨茶末,到明清的烘焙茶叶,不但制茶的手法有了改变,而茶器亦随之更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制定一套专供调制末茶的茶器,正式奠定了茶器在饮茶仪式中的地位。宋代为饮用末茶的黄金时代,独特的点茶方式,以及斗茶风气的盛行,把宋代吃茶艺术带向了极致。除原有的青、白瓷瓯外,鹧鸪斑、兔毫、油滴、贴花黑釉纹茶盏,成了宋人斗茶的新宠。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诏令废制团茶,改制芽茶,自此茶叶冲泡法成为人们饮茶的模式。泡茶茶壶与喝茶的茶碗、茶盅成为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茶器。又因为茶香、茶味不可外溢,制好的茶叶不可变色,故贮茶的茶叶罐也是必备茶器之一。
清宫藏茶画,华丽且不失雅趣;冷枚《耕织图》上备茶情景,就是农家的饮茶方式;金廷标《品泉图》则为传统文人品茶的延续;《汉宫春晓图卷》是典型的仕女茶会雅集,反映了茶与相关艺术的融合场景。水光山色下品茶情境,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人生乐趣。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