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官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四十三章 深思量,生惶恐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一百四十三章深思量,生惶恐

    京城来传旨的是行人司的两个行人,还有随行锦衣卫二十人。

    两个行人都是上科进士,三十来岁,袁宗皋套了一圈话,也没问出点什么来。这两个都是外臣,对于宫里消息也不过是影影绰绰的传闻。

    从他们嘴里能问出的,不过是京城年后异相频出,民间百姓多有恐慌。关于今上龙体的揣测,也五花八门。

    陆松那里,则负责招待两个锦衣卫小旗。

    他虽现下在王府权重,可身上依旧带了锦衣卫世职,不过是总旗,刚好比小旗高一级,又不是尊卑相差太多。

    仔细聊起来,有一个小旗的老爹早年还曾是陆松老爹的手下。

    酒桌之上,关系一攀起来,说话就亲近许多。

    只是一个区区锦衣卫小旗,又哪里能接触到机密事,所说的不过是众人皆知的朝臣动态、市井流言之类。

    陆松从他的话中,得知一个消息,锦衣卫的话也少了顾忌,便说出一条京城官场流言,朱彬要造反。

    陆松的心都提了起来,不管朱彬有没有反心,既然有这样的流言,那就是逼迫他不得不反。

    今上重病,数月不朝的情况下,朱彬还能得到提督团营的旨意,这说明皇上身边有人呼应。

    陆松一下气就想到王府这次的“恩旨”上。

    皇上既重病卧床,那这个“恩旨”到底是谁的意思?

    吩咐人将两个醉酒小旗安置下去,陆松就急匆匆去了启运殿。

    世子正与袁宗皋说话,见陆松面带急色地望向二人,两人都望向陆松。

    陆松也不罗嗦,直接说了从两个小旗那里得到的消息。

    袁宗皋与世子都变了脸色。

    朱彬手握重兵,朱彬里通内官,这“恩旨”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不是皇太后、阁臣戒备朱彬造反,才命世子“预袭为王”?因为世子不承亲王爵,就不能名正言顺地“勤王”。

    大明藩王开国至今数十位,现下朝廷真要逢难,真正能信任的,也就是宪宗皇帝诸子,孝宗皇帝诸子,今上的亲叔叔们。

    这些亲王就藩不过二十多年,即便有子孙,也不过是初封郡王,地方势力不深,不像那些传承了几代的亲王府,背后势力繁杂。

    若是京城不安定,那朝廷最坏的打算就是着急诸王北上“勤王”。可是要是惊动楚、蜀、周、秦这样的大藩,那就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

    只有兴国这样的小藩,朝廷能放心使唤,不必担心尾大不掉。

    世子呆呆地,过了半响才道:“京城局势既已危急至此?”

    袁宗皋到底上了年岁,尤自镇定道:“殿下尚未行成童礼,王府中事本当请王妃做主,此事亦然。”

    自古以来,“勤王”的藩王有几个好的。若是呼应的兵力强些,会被朝廷忌惮;要是领的兵少了,不过是填炮灰。

    江西王守仁立下平叛大功,得到的不是嘉奖,而是攻讦。若不是他人缘好,阁臣与内侍中都有人保,那不仅自己断送性命,整个家族说不定要都收到牵连。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谁耐烦举藩国之力,争什么“勤王之功”。

    世子只觉得心中憋闷,晓得袁宗皋的建议正适宜。

    既然京中“恩旨”将他说成是仰仗母妃出面做主的“稚子”,那他就当小孩子好了。

    小孩子可不会看眼色,只晓得按旨行事。没有明发天下的旨意,不动就是;即便有明发天下的旨意,他“年纪小”,难顾周全也是有的。

    此是干系王府存亡的大事,三人不敢有丝毫懈怠,立时出了启运殿,去凤翔殿见王妃。

    在京城消息不明确前,王府这边,怕是还得请王妃出面。

    因这道莫名其妙的恩旨,王妃正心烦,听说儿子带了袁宗皋与陆松同来,按捺下心中焦躁,吩咐请三人到正殿相见。

    袁宗皋古稀高龄,陆松又是王爷生前近卫,又跟着世子同来,王妃倒是没有设屏风,直接出来与众人相见。

    待听了众人猜测,王妃脸色更是难看。

    兴王府与其他王府不同,王府上下只有世子这一个男丁,要是有个万一,兴藩就要除国。

    想到这里,王妃袖中的手微微发抖。

    早在就藩安陆,晓得之前就藩安陆的两位亲王都是无子国除时,王妃心里就有些忌讳。

    长子、长女先后夭折后,她几近绝望。

    即便后来陆续又生下三个儿女,可王妃到底存了心病。

    如今听说这莫名其妙的“恩旨”背后,可能就是京城危急,诸王“勤王”。

    王妃的心都揪起来,刀箭无情,要是儿子有个闪失,她也活不得,两个郡主也凄凄惨惨,再无依靠。

    想到这里,王妃咬牙道:“王府名下只有府卫,璁儿又年幼,哪里能背负此重责?且等京中旨意,由我出面应对。确切消息传回来前,王府还是闭门谢客为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