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一项的耗费恐怕就要千万两白银之巨,但不知以朝廷现下的财力可能支持得起吗?”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余绝大多数人只看到了火枪火炮的厉害并沉醉于其中,根本未曾考虑过银子的问题。此刻听他这么一说,忍不住都齐齐倒吸了一口冷气。(
一千万两白银?并且还只是武器弹药一项!如果连粮饷等其它一切费用都算上的话,这个数字恐怕还会至少翻上一翻。这么一大笔的钱,以朝廷眼下财力捉襟见肘的情况,就算砸锅卖铁也不可能拿得出来呀!
朱由校也是微微一愣,不禁眉头微皱问道:“哦?这个朕倒是没有想到!那么以卿之见应当如何呢?”
王锐抬起头来,直视他不慌不忙地说道:“回皇上的话,臣相信经此一战,天武神枪和雷霆神武炮已震慑敌胆!若贼酋不笨的话。短时间内绝不敢兴兵再犯我境,反而要加强防守,以防我军趁胜而攻才是。以微臣愚见。我大明正应趁此良机整肃内寇。休养生息。待到内乱平息,积蓄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我大明再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外虏。到时候只需有充足的银两支持,臣敢担保必以雷霆万钧之势扫平建虏。将其彻底从我辽东地土地上永远驱逐出去!”
其实他这已经是第二次当着朱由校面阐述自己“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了,只不过上次说的时候他还是人言轻微,未敢像现在这样说得透彻。
但眼下已非昔日可比,凭借着刚刚奇迹一样地大胜,他已经成功树立起了名将、军神地形象。说话的分量已与当初不可同日而语。就凭朝堂之上的这些大佬们的军事水准,还真地没什么人敢当面提出质疑来。
他的话音刚落,立时又引起了一片议论纷纷之声。有些人点头赞同,但也有不少人颇不以为然,认为趁胜对付建虏才是当务之急。
王锐是因为前世时看过了不少关于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所以才定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方针。
虽然满清对明朝的威胁极大,但说到底大明覆没地最根本原因还是自己地“根”先烂掉了。
当年的蒙古铁骑论实力绝不会在八旗精兵之下,不是一样被明军赶回了漠北,并从此一蹶不振么?
如果不是内里的腐朽不堪。八旗兵就算是再厉害。也绝不可能如此轻松地就入主了中原,轻松得连他们自己都没有想到。
正因为如此。所以王锐始终是认为只有先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才能转过头来专心对付建虏。
否则的话就会像历史上那样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内乱不但会越来越严重,应付建虏的侵犯也是越来越捉襟见肘,以至于导致了最后的全面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有龙骧卫这么一支劲锐之师恐怕也难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只可惜朝廷地这些大佬们却没这般见识,在他们地眼里,内部爆的那些流民起义根本不值一提。那只是些草寇而已,又能成多大地气候?
在他们看来,建虏才是最大的威胁,而且仍在时刻窥伺着中原的领地,一日不能将其彻底驱逐出辽东,大明就一日得不到真正的安全。
历史上他们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始终没有想办法先全力解决一边的矛盾,然后再调过头来专心应付另一边的问题,而是选择了两头同时应付,结果最终被生生拖垮,这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恰恰是没被大佬们放在眼里的那些草寇与反贼。
而王锐的思路则非常清楚,那就是趁着大甸子一战而震慑了建虏的有利机会,稳定住辽东的战局,暂时与敌形成均衡的对峙之势。
这样一来,朝廷就能够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流寇和整饬吏治,待到内患已不足为害后,再调过头来解决辽东的问题。到那时候,他自然有绝对的把握再次大破八旗精兵,将那帮留辫子的家伙重新赶回到长白山的老林子里去!
朱由校这一回是认真听了王锐的话,沉思了片刻后不禁深觉得有道理。
他没有理会群臣的议论,而是径直朝王锐问道:“好吧,就算王卿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这又与卿当不当这辽东经略有何关系?”
黄立极也在一旁紧跟着笑道:“皇上所言极是,如果真像侯爷所说的那样,那么辽东更需要一名将来坐镇,用以震慑贼虏,使其不敢再犯我境!而眼下的情形来看,又有何人能比侯爷更合适?若是有侯爷领辽东经略坐镇一方,想来贼虏必不敢再以正眼视我边境矣!”
朱由校闻言不禁连连点头,大多数人也认为黄立极说得有道理。这些人的想法差不多都是一致的,他们不担心内部的流寇、反贼,却早被建虏打得怕了。
无论王锐适才说的策略是对是错。只要他能坐镇辽东,想必就再也不用担心鞑子会打进来了。一想到这个,众人都巴不得王锐立刻就能接任辽东经略。
王锐却不慌不忙地淡淡一笑道:“黄阁老谬赞了。在下实是愧不敢当!回皇上的话。凭心而论,臣也只是小有将才,绝难当帅才大用也!如若依照微臣适才所说的方略,辽东经略一职需用一经验、威望、统驭俱是上上之选之人方可。而臣年少识浅。经验、威望都不足以统驭大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