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混在明朝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四章 开启火器时代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匠将烧至一定温度地坯料取出,用锤把炽热地熟铁敲在钢芯外,卷成一根铁管。并在包铁的过程中不停的抽出钢芯用水冷却,防止钢芯和熟铁焊在一起。卷成的铁管厚度也要在一公分左右。这样枪管才会结实耐用,经得起连续数十次的射。

    由于燧火枪的枪管长约1米,不可能用上面的方法直接制造。只能采用一节节焊接的办法。这样一来能否焊接得天衣无缝就成了关键。否则地话枪管就很容易炸膛。

    所以下一步就是将以上方法做出铁管再放炉中烧至白炽,同样准备一根钢芯。粗细同上,长度要长于成管地长度。然后将已烧至红亮的铁管套在钢芯上,由主匠把铁管接口处大力地敲砸成一体,在打焊铁管同时,辅锤手还要在铁管的焊接口撒上白铜粉,铜有亲和作用,可使焊接口更结实,不至留下断层或虚焊。钢芯也随时要抽出冷却,冷却钢芯同时铁管回炉加热。最后打成的铁管就是枪管的雏型了。

    接下来的工序就是修整了,因为受当时的工艺限制,钢芯断面不是纯圆,且芯体不直,镗内也粗糙不平,需用钻头将枪镗钻大钻光。明代已有这类的钻床,用木做框架,圆形石盘做惯性轮,系上皮条后用人力拉动,使石盘带动钻头旋转。但由于工具的落后,这个过程一般要持续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其效率自是可想而知。

    当镗钻好后,再用四棱的钢条将镗内刮光刮净,这样枪管就做出来了。

    这还仅仅是枪管的制造而已,另外所有构件的制作与最后的装配都十分费时费力,半点也马虎不得,否则做出来的就是废品。

    所以说以眼下的工艺和工具水平,若想制作一支合格的燧火枪至少要耗时一个月。就算军器局将所属的作坊全部全力运转,现在一个月的极限产量最多也就是1oo支而已。

    照这个度别说是装备大明军队了,就是装备齐整个龙骧卫也要近三年的时间,这岂不是在开国际玩笑?

    王锐听罢这一切后不禁郁闷不已,他看的那些yy小说里的主角们似乎跑到古代来造枪造炮的十分容易,甚至连九二式步兵炮和机关枪都能造的出来!

    眼下亲身经历后他才彻底明白那绝对是扯淡的事情,如果没有整体工艺和工具水平的支持,你就算是拿着机关枪的详细图纸跑到古代去也休想能造得出来。在真正实现工业革命之前,燧火枪恐怕已经是这个时代工艺和工具水平所能支持的极限。

    除了产量外,成本也是让王锐感到头痛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据姚福欣的估算,现在一支燧火枪的成本约在15两左右。这也就是说如果想装备齐整个龙骧卫的话,就需要近5万两银子。若是考虑到弹药的配备以及损耗等情况,实际上这个数目恐怕还要翻上一翻。

    1o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如果换算成今天的货币,差不多相当于6ooo万人民币。仅仅装备一个龙骧卫就需要6ooo万,这不是烧钱是啥?

    王锐深吸了口气,原先因为样枪测试成功而带来的热度已然退去,开始重新冷静地思考如何解决燧火枪量产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眼下样枪的成功都意味着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相当于已然找到了开启火器时代的钥匙。下一步再解决了量产的问题,就能真正踏入一个崭新的火器时代。

    他认为先要解决的还是钱的问题,这是一切的根本。有了银子其它的都好办,如果没有钱,一切就都是扯淡。

    朝廷目前是内忧外患,国库早已空虚,所以指望着军器局拿出这大笔的银子来是绝无可能之事,最为可行的办法还是要从小皇帝的身上来做文章。

    因为龙骧卫的体制是个特例,不同于其他的明军卫所,实际上就是由内库来供养,相当于皇帝的私兵一样。这也是王锐当初为什么这么龙骧卫,想要在其身上试验的原因所在。

    以王锐眼下对小皇帝的了解,想要“忽悠”他其实不难,只要对了他的兴头,他绝对舍得往里砸银子而不皱一皱眉头。所以现在第一步的关键就是要精心准备那一场即将到来的演武,到时候若是能唱一出“好戏”给小皇帝看,王锐就有十足的把握能让他心甘情愿地掏钱。

    另外一点关键就是要暂时牺牲一下自己的利益,现在三大炼坊就是一分利不要,甚至是赔本,也要全力协助军器局,共同将第一批火枪给造出来。

    对于这一点王锐倒毫不在意,自从封侯拜将之后,他就再没考虑钱的问题。钱现在对他来说只是工具而已,完全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服务。如果不舍得投入,哪里能有回报?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待将来一切尽在掌握中时,想要钱还不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这就好比眼下的大明朝就像是一口井一样,若是井枯了,他还怎么吃水?因此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地让井水充盈,同时将其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中,那还不是想怎么吃水就怎么吃水?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见识帮助提高一下工艺水平,使效率大大提高,既能增加产量,又可降低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比如说现在的钻床是由人力驱动,如果能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