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盘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作品相关 上架公告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但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李陵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说,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当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还马上派人回来,画了地图,回来向汉武帝报告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高兴。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带领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单,一怒之下,因为他觉得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里过不去。紧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这个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报告了李陵这个军队的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没有后援。第二,李陵的这个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改造版本,这个箭它用机器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说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这样一说,这个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当时行进在山谷里,这个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这个山谷里面扔这个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这个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觉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个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事件。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看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参加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看见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个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称之为国士,李陵是个国士,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超过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他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

    本来司马迁说这几句话,是想宽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定为诬上,就是诬陷皇上。这是一个非常重的罪啊,诬上罪处理的决定,死刑。司马迁就因为李陵之祸一下子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

    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宫刑就是阉割一个男子的生殖器官,这叫宫刑。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史记》开始写作了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他接受死刑的话,《史记》就完了,《史记》就写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不可能接受死刑,那么不能接受死刑剩下两条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这个官,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皇帝身边,但是属于中低收入啊,司马迁家里没有钱,拿不起五十万,只剩一条路。你又不愿意死,又没有钱,剩下一条路——宫刑。所以司马迁最后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司马迁,改变司马迁一生的一个最大的事件——李陵事件。画外音: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非常之大。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本来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官吏,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了,这个对于司马迁来讲打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个男人的另类,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个士大夫的另类,他不可能被士大夫的阶层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说司马迁本来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