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时,美军很多地面部队都需要利用内湖航道来部署到底特律方向上去,如果仅仅依靠陆地交通系统的话,美军根本不可能完成部队的战场快速运动!当然,作为底特律防线的一部分,当中国军队占领了休伦港之后,其实就已经在底特律防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美军自然不会容忍中国军队占领休伦港了!
其实,魏明涛那边的战斗打响的时候,休伦港附近的战斗就已经开始了。而余彬为了积蓄下一轮大规模进攻的力量(主要还是让补给物资尽快储备起来,而不是在战斗中消耗掉),所以只是让占领休伦港的地面部队进行防御,然后用远程炮兵与空军打击向休伦港进攻的美军部队。当然,打击规模是有限的,只是阻挡美军进攻就行了,而不需要达到歼灭的目的!
现在,余彬自然不会继续这么跟美军磨下去了,既然美军找上门来要打一场,而他也需要在这个时候与美军打一场,而以余彬当时在战场上准备的作战物资,打一场防御反击战还是能够做到的,所以,当他确定了目标之后,就立即改变了战术!
充当进攻先锋的仍然是13军与43军。这两支部队虽然只在后方休整了一周的时间,但是此前他们根本就没有消耗多少精力,而且对余彬的指挥都有点不满。在魏明涛的手下,这两支部队虽然也很难以打上主力位置,但是只要魏明涛把他们摆到主力的位置上,那就肯定有很激烈的战斗等着他们,会让他们有机会在战场上建立功勋。但是,现在在余彬的手下,即使他们已经打上了主力的位置,但是按照余彬的那套战术,他们是没有多少发挥空间的,因为主宰战场的是空军,而不是他们手里的坦克!
这次,两支部队一被派上战场,就横了心的要好好干上一场了,不然这怎么对得起他们主力的身份呢?而且,今后回去跟魏明涛那边的地面部队一比,他们还抬得起头来吗?说不定战后削减部队,他们就会排在前列#葫以,当余彬下达了进攻命令之后,这两支部队就如同猛虎下山,丝毫没有把挡在他们前面的美军放在眼里。
余彬本人都没有想到这两支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这么快,甚至连空军的火力支援都赶不上他们的进攻速度了!往往当空军才给他们炸开了一条通道出来,坦克部队就沿着开辟出来的通道杀了上去,根本就没有给美军一点喘息的机会!
显然,这次,13军与42军终于感受到了激烈的地面战斗,当时余彬因为弹药物资不充足,而且他需要达到的也是一个有限的战术目的,所以没有祭起大规模火力打击这杆大旗,而是让地面部队在战斗中去找感觉!
这是余彬很少大规模使用地面突击力量的战斗,而且也仅仅只算得上是战斗,因为当时余彬没有想过要发动一场战役级别的地面战斗,所以他投入的地面部队也只有3个军,不到8万人。当然,这三个军都是精锐部队,出了两支装甲部队之外,还有第6集团军群的一支轻型突击部队。同样的,战场的范围也很狭窄,基本上所有的战斗都是围绕着休伦港进行的。而每个小地区的战斗规模也很小,大部分时候都是双方部队营连一级的部队在对抗,而旅一级部队之间的战斗都非常的少见!
其实,这场战斗也完全可以看出余彬在灵活运用地面部队方面的功底。没有一点能力的指挥官是很难操作好这种小规模的地面战斗的。而且,余彬也深知轻型突击部队的打击能力,特别是在小规模战斗中所发挥出来的超强的打击能力。当各个战场上的战斗规模都很小的时候,轻型突击部队的威力就被彻底的发挥了出来。相反,这将限制地面装甲部队的作用,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所以装甲部队也难以发起装甲集群突击,自然难以将装甲部队强大的地面突击能力发挥出来了!
毫无疑问的,这是一场考验指挥官战场控制能力的战斗。即使是把魏明涛换过来,也许他也无法做到余彬这种细致入微的战场调度与控制。特别是在一些规模很小,但是却相当重要的战斗中,余彬对战场的控制能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这场战斗,让很多人认识到,余彬虽然从来没有上前线战场指挥部队作战的经验,但是他在对战场局势的把握,对部队的控制方面不比任何一个战场前线指挥官要差,而且比当时任何一名战区司令官级别的指挥官做得都要好!
后来,很多人在评价余彬的能力时,都将其形容成了魔术师的帽子,也许谁也不知道这顶看起来没有什么奇特指出的帽子里面还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余彬在战争初期成为了前线指挥官的话,那么恐怕魏明涛就只能给他当参谋长了!当然,这中说法没有多少根据,毕竟魏明涛是用实际的战果来证明他的能力的,而余彬大部分的晋升基础都是他在总参谋部的工作中累积起来的!当然,两人是完全不同的指挥官,自然缺乏可比性了!但是可以确定一点的是,余彬也许从没有在战场上真正的展示过他的实际能力,也许,没有人真正的了解到余彬的真正实力!甚至连魏明涛对余彬的评价中都认为,余彬是一个从来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实际能力的指挥官,而且是整个中国军队中潜力最大的指挥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