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在检讨第二次柏林战役的时候,很多人都提出了置疑,即当时美军为什么没有能够在最后时刻突破中国军队所建立的最后三十公里的防线。当然,这些讨论只限制于战术层面,而对美军在第一夜的战斗之后为什么不选择撤退,而是选择继续进攻,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分歧,所有人都知道,当时美军已经无法撤退了,他们唯一的生路就是向北进攻,只要能够到达柏林,那么他们就胜利了!
魏明涛没有让美军走完这30公里,即使当时已经有一部分美军的低空突击部队越过防线,到达了柏林,但是其主力地面部队仍然被死死的挡在了柏林之外。为了加强北面防线,魏明涛把恢复了作战能力的36军放到了22军的后面,让36军随时准备去顶替22军的防御,当然,魏明涛没有愚蠢到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让部队换防,那可是自寻死路!
当天晚上,奎斯准备用来救援柏林的5个主力师几乎都被打成了残废。虽然,在战斗中,只有5500余名美军官兵阵亡,12000多人负伤,3000多人被俘,但是结果是很明显的,这些主力部队已经陷入到了混乱之中,他们已经无法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而对手是不会给他重新组织部队的机会的!此时,从表面上来看,美军依然强大,要比他们的对手多出近2倍的兵力,但是其他的二流部队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指望,奎斯也没有对他们抱多大的希望!
从此时奎斯做出的决策就能够看出来,他的经验在指挥的时候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如果换着是其他的将领,包括尼古拉斯将军的话,恐怕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让部队转入防御状态,希望通过防御来削弱对方的进攻力量,以保存实力为主,而到底要不要救援柏林,那就是次要的问题了!相反,奎斯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防御,他很清楚一点,美军转为防御,那就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了,而这就是对手所希望看到的事情,那支插到他们身后的中国军队就将成为他们的终结者!此时,美军只有进攻,即使进攻会出现更巨大的伤亡,但是只有进攻才有希望,也只有进攻,才能够重振士气!
这个年逾70的老将在天一亮的时候,就亲自赶到了处于最北面的89师的师部,听取了师参谋部军官对战况的介绍,然后他就做出了决定,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将北面的12个师全部展开,扩大进攻正面,迫使对手扩展防线,然后用南面的8个师作为预备队发动进攻。而用来对付屁股后面的那支中国军队的仅仅只有一个步兵师!
这是完全不要命的战术,而且奎斯也绝对是那种不要命的指挥官。与魏明涛不太喜欢在战斗的时候到前线去干预别人的工作不同,从他出现在了最前面的师部就看得出来,奎斯不但要控制大战场上的行动,而且也要控制局部战场上的行动。他这种冒险行为差点让他成为了第一个战场上丧命的美国陆军上将。当他从89师师部返回战区司令部的时候,差点就与42军的一支低空打击部队遭遇,而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也许,当42军这支低空打击部队的官兵知道他们与美国欧洲战区司令官擦身而过的话,恐怕都后悔得要用头撞墙了!
美军扩大进攻正面宽度,给魏明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当时魏明涛虽然一直不太相信美军在这种情况下会拼命进攻,而不是防御,这主要是因为他对奎斯的了解相当有限,所以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的,也正因为魏明涛不太了解这个新的对手,所以他留下了足够的预备队来应付各种危险情况。36军在这个时候就有了用武之地。在确认美军把前线的12个师都发动起来进攻之后,36军迅速的拓展了22军的防线,同时28军也派遣坦克部队支援了36军的行动,让美军没有能够从22军的侧翼进行突破!
这是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的行动,如果36军不能迅速的弥补22军的防线漏洞,那么美军恐怕就要一溜烟的逃进柏林了。当然,因为事前的准备工作相当不充分,36军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为步兵建立防线,所以在白天的阻击作战中打得异常的艰苦!还好,36军本身就是一支以防御为重点的步兵部队,同时他们也在前面的战斗中经历过类似的恶战,所以并没有出现慌乱现象,而是在28军的坦克配合下,迅速的把第一波突击的美军给打了回去,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防御准备时间!
当天白天,20军与42军都分别降低了突击的力量,一是大部分部队都需要休整,二是空军在白天的主要任务改为了为36军提供支持,好让36军能够有时间修建起新的防线来。而也正是因为空军的全面投入,最终让36军争取到了4个小时的准备时间,在波兰工程部队的帮助下,他们奇迹般的在近50公里宽的正面上修建好了三条防线!而在随后的几天之内,波兰的工程部队又在这三条防线后方修建好了纵深防御阵地,加强了在柏林南面的防御力量!
可以说,波兰工程部队的高效率工作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波兰工程部队的全力投入,36军做梦也别想在这条新的防线上站稳脚跟。当然,这也是波兰人的贡献之一,当时,为了支持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波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