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篇 英伦战火 第九章 保卫亨登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伦敦至少有三个层面上的含义,其中大伦敦郡是如同中国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而在郡以下,又含有大伦敦市这个概念,即包括伦敦市周围所有小型卫星城市的大伦敦市区。最后才是伦敦市区的概念。从这三个层面上讲,伦敦保卫战应该是从保卫大伦敦郡的战斗算起走的。虽然从规模上来看,在伦敦市区外围的战斗一直不算是最激烈的,但是英国军人却在这些中小规模的战斗中表现出了自己顽强不屈的意志,而且,好几次小规模的战斗都极具代表性,其中以保卫亨登的战斗最为经典。可以说,这是在伦敦市区外的所有中小规模战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次!

    亨登虽然只是一座只有几十万人的中型城市,但是它所处的位置非常的重要。这是由卢顿通往伦敦的铁路交通线的中点,同时也是伦敦北面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更是伦敦北面防御的中心地区#葫以,当美军的锋线推进到大伦敦郡之内的时候,亨登的重要性就相当的明显了。而在美军的作战计划中,攻占亨登,将其作为进攻伦敦的跳板,是整个伦敦战役中相当关键的一环。美军进攻伦敦的主力部队就是由北向南进攻的,而亨登是挡在他们前面的第一道障碍,要想进攻伦敦,就必须要攻占亨登,并且将这里作为进攻伦敦的#葫以,美军在南下的时候,出动了两个师的兵力去攻占亨登。当时,美军指挥官认为这两个师的兵力足够了,英军在亨登的防御部队只有2个旅,但是,他们仍然严重低估了英国军队的防御能力!

    在进攻到伦敦市区之前,美军一直是用地面部队进行平行推进的,一方面是要压缩英军的防区,另外一方面则是让空中突击部队得到充足的休整时间。所以,当时对亨登发动进攻的是美军新编第21师,以及国民警卫队第35师。这是两支新部队,其中新编第21师虽然在国内进行了一年半的训练,但是大部分官兵仍然没有实战经验,只有少数的基层军官是从别的部队调来的,参加过前面的地面战斗。而在到达英国之后,该师并没有参加正规的战斗,一直担任预备队。而现在,他们被调了上来,也是替换主力部队,让主力部队得到休整的时间!国民警卫队第35师则是一支美军的预备役部队。美国的预备役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其国民警卫队其实就是正规的预备役部队,在和平时期,国民警卫队的官兵都是社会上的人员,只是每年进行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的军事化训练,其装备都是现成的,大部分储备在美军国内的基地里面。而到了战争时期,这些部队就成为了正规军,虽然其战斗力要比一般的正规军差一些,但是比起大部分的新编部队来讲,其战斗力都强了很多。在很多时候,国民警卫队其实是执行与正规军差不多的任务的。比如,在伯明翰的战斗中,国民警卫队就承担起了很重要的作战任务!

    不管怎么说,这两支部队都缺乏实战经验,而且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的预备役部队已经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在突然的遭遇战中,很多国民警卫队与新编部队的士兵就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而无法对战场上的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由此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就是在伯明翰的战场上,英国游击队员最初主要袭击的就是国民警卫队与新编部队的巡逻队。在科恩沃尔大街的一次战斗中,遭到袭击的一支国民警卫队的巡逻队,就是因为大部分士兵没有来得及躲到建筑物的后面,而是留在了车辆的四周,最终被游击队用火箭弹打死打伤十多人,而那些有经验的士兵,躲在了建筑物后面的人基本上都没有事!这些都很能够说明问题,虽然在装备上,国民警卫队,新编部队与正规军都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说到官兵的作战素质,这就差得太远了一点!

    同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新编部队的装备损失率相当大,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新编部队的士兵不知道怎么更好的维护武器装备,其非战斗损失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而国民警卫队因为大部分官兵都是平民动员起来的,虽然接受过比较严格的训练,但是其对伤亡的承受能力相当脆弱。在伯明翰的巷战中,很多国民警卫队的官兵就是被突然而来的巨大伤亡吓傻了,最终来不及做出反应,而成了游击队打击的活靶子!

    当然,在这场大规模战争中,任何国家都会动员一些预备队,并且新组建部队,包括中国在内,所有的作战部队中,其新编入战斗序列的部队都占到了50%以上,而中国陆军中,虽然主力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但是在很多新编军队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同样的,其规模也不小。而因为战斗的需要,主力部队是无法满足战场上所有需要的,很多地方都需要这些二级部队来充当主力,所以新编部队,或者预备役部队在才参加战斗时候暴露出来的问题相当多。只有当这些部队经受了战火的考验,基层人员有了足够的战斗经验之后,它们才会成为一支成熟的部队,成为主力部队!

    原本在亨登担任防御任务的英军也是预备役部队,而且比起美国的预备役部队来讲,英国的预备役部队更糟糕。很多人是在3个月前才被招入部队的,而他们在参加战斗之前,往往只学会了怎么使用手里的步枪,以及最基础的战斗技巧,根本就谈不上熟练,也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