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对俄罗斯民族来说有母亲河的意义,就如同黄河对中国,尼罗河对埃及,莱茵河与多瑙河对欧洲一样,都是孕育了一个民族的伟大河流,但是就是这条伟大的河流,却从来没有平息过!
伏尔加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西面的卡马河,注入里海,全长3000余公里,是俄罗斯境内最长的河流,也是欧洲地区最长的河流。在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上,伏尔加河曾经被多位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所讴歌。这是俄罗斯的骄傲,更凝聚着俄罗斯民族的精粹。而在伏尔加河上,最出名的城市就是位于下游的伏尔加格勒。这里是伏尔加河流域的主要工业与航运中心,原名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相信,这个名字更容易为人所记住,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红军就是在这里挡住了纳粹德国的入侵者,并且将其击溃,迎来了欧洲战场的转折点!而在二战之后,这里成为了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不但有石油加工,钢铁冶炼,还有坦克制造,飞机制造等军事工业。
长久以来,这里一直是俄罗斯主要的军火生产基地,更是俄罗斯主要的工业基地,但是,在21世纪70年代的中俄战争之后,伏尔加格勒的地位受到了影响。当时,中国的国境线已经推进到了里海东面,距离伏尔加格勒不足500公里。而中国部署在里海的一支规模不算小的内河舰队随时可以逆河而上,对伏尔加格勒进行攻击。而受到了和平条约的限制,俄罗斯不得在里海部署任何舰队,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伏尔加格勒不但不再是后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反而成为了前沿城市,如果再次与中国爆发战争的话,那么这里就将成为中国首先攻击的地点!
中俄战争结束以后,俄罗斯立即将伏尔加格勒地区的工厂向欧洲地区转移,特别是军事生产工业,几乎全都转移到了距离国境线更远的地方。同时,俄罗斯开始加强在伏尔加格勒的驻军数量,将其作为前线城市,以及抵抗进攻的重要据点进行建设。也就是说,当中俄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俄罗斯不顾国内百废待兴的实际情况,就已经开始考虑与中国的下一次战争了。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俄罗斯就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与中国的和平关系,而是将希望寄托在了另外的一次战争上!
从实际情况来看,俄罗斯加强伏尔加格勒的理由也非常的充分。在中俄战争之后,俄罗斯出了保留了北极圈内的国土之外,其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只留住了西西伯利亚西部很小的一块土地,其余的全都割让给了中国。而俄罗斯原本是资源大国,但是其主要的资源,特别是石油,天然气,矿产,森林,水利等资源都集中在西伯利亚以及东部地区。而现在,这些资源重地全被中国控制,俄罗斯所拥有的资源就显得非常的贫乏了。
在剩下的国土中,里海地区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是俄罗斯当时最有价值的资源。从地理位置来看,伏尔加格勒是该地区的天然屏障,而且也是唯一的支撑点。如果再次爆发与中国之间的战争的话,那么中国很难从外高加索地区发动进攻,因为高加索山脉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且该地区比较狭窄,并不适合大规模进攻部队展开。而要越过乌拉尔山发动进攻,这也非常的困难,不说天气因素,仅仅是地理条件的限制,就让中国在这里只能够投入轻型部队,而无法让其占优势的重型装甲部队发挥威力。最后,剩下的也就只有从乌拉尔山与里海之间的通道发动进攻了。而事实上,确实如此,中国突击部队的主力就投入到了这一地区来!
中国在采取这种进攻的方式中,首先要打下来的就是内高加索地区,占领对俄罗斯来讲特别重要的里海产油区,让俄罗斯失去最重要的战争资源,然后再一步步的向西北方向进攻,最终吃掉俄罗斯!这是战略上必然的进攻线路。俄罗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俄罗斯还没有向欧洲地区发动进攻,就在这里加强了防御,将重点放到了伏尔加格勒。用当时俄罗斯陆军总司令的话来讲,他们要在这里与中国决战,要让当年斯大林格勒的事情重演,让中国彻底的倒在这座伟大的城市脚下!
在战役的前三个月中,俄罗斯军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中国进攻部队中,最先发动突击的就是南部集团军群,而其进攻目标就是伏尔加格勒。俄罗斯军队没有在正面的防御战场上与进攻部队纠缠,而是摆出了纵深防御的架势,要与进攻部队打持久战,而这就决定了战役的发展方向!
在头一个月的进攻中,38军充当主力,打得非常的迅猛,但是几次试图要合围俄罗斯军队的作战行动都失败了,似乎俄罗斯军队的指挥官知道顽强的抵抗不但无法阻止进攻者的步伐,反而会使自己陷入被动,并且落入被包围消灭的尴尬境地。所以,38军一路猛攻,而俄罗斯防御部队则一路“溃退”,只是偶尔组织起部队进行有限的抵抗,稍微迟滞一下进攻的速度。最后,俄罗斯防御部队在距离伏尔加格勒150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并且开始了顽强的抵抗。
此时,南部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才知道出问题了,38军这么一路打下去,消灭的俄罗斯军队的有生力量并不多,但是部队自己却被拖疲了,而且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