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怀聪将军这次的计划切中了美军的要害,就如同在新西兰的那场海战一样,攻击美军必救的地方,迫使美国舰队出战,最终决定制海权。只不过,这一次莫怀聪手里的砝码并不多,所以从一开始,他就认识到不可能轻易的战胜对手,必须要做好苦战的准备!
自从美国人马汉提出了“海权”这一观点之后,数个世纪以来,海权一直是大国手中最重要的砝码。当年,拿破伦在欧洲大陆盛极一时,但是却没有能够动摇英国手中的海权,最终法国还是失败了。于其说拿破伦是因为远征俄罗斯而遭受的失败,还不如说是英国持续不断的海上封锁,最终击溃了法国的经济,导致法国的失败!而在二战中,德国潜艇虽然严重的破坏了英国的海上航运,导致这个岛国几乎崩溃,但是英国仍然牢牢的掌握着海权,并且在美国参战之后迅速的把局势扭转了过来。而在三次中日战争中,能够从小胜到大胜,也是因为中国对海权的掌握所带来的。在第一次对日战争中,中国没有能够彻底的掌握海权,最终只能够接受部分胜利的事实,而到了第三次中日战争的时候,中国正因为掌握了绝对的海权,最终彻底的战胜了日本。到了欧洲内战期间,海权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奥尔特加政权虽然强大,但是却只能够望海兴叹,最终被瓦解。而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几个主要战场上,海权仍然是最重要的,仍然是统治性的!
海权最初指的仅仅是海上贸易与通航权,在21世纪之前,这几乎是海权的全部含义,而这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影响极为巨大。拿中国来讲,在21世纪初,中国对外贸易中,80%的货物需要通过海路进行运输,而中国进口的能源物资中,超过85%的是由海路运输的。而当时,中国与外界的贸易额占到了国家生产总值的40%。也就是说,仅仅海运这一点,就控制了中国经济的30%!如果海运被切断,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能力的话,那中国经济必然崩溃!别的国家也一样,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海运与海上贸易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而这也就将海权推向了一个极端,即任何一个大国都要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通道,也就是要维护自己的海权!
海权还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资源上的,一个是战争范畴内的!
在海洋资源成为了支持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的时候,海权就代表着对海洋资源的控制,特别是对海洋矿产资源,渔业资源以及能源资源方面的控制。而此时的海权就是指一个国家能否控制或者夺取资源,而不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海上贸易通道了!
而战争时期,海权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即由海到陆发动的进攻行动。以往,这被叫着两栖登陆作战,但是随着战术的发展,两栖作战的范畴已经扩大了很多。而各种新式兵器的出现,也将这种攻击的范围提高了很多,而真正的海权,不但要维护自己领海的安全,同时还要能够控制敌人的海域,并且从海上对敌人本土发动进攻!
虽然海权这个词的意义扩大了,但是说到根本上,仍然是对海运的控制与打击。这一点仍然是最为关键的,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打击对手的海上通航,成为了战争的关键。潜艇破交战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而当一支舰队来执行这个任务的时候,效果就更为显著了!
莫怀聪抓住的就是这一点。美国要想在夏威夷群岛站住脚,就必须要在这里部署庞大的防御部队,而军队的消耗是非常惊人的,也就只有依靠其海运力量来维持岛上部队的部署,而失去了海运支持,那么美军在夏威夷的防御将会彻底的失败!
潜艇破交作战带有一种赌博的性质,而且在遇到反潜力量的时候,潜艇往往都只能够通过逃跑来躲避攻击。而这就让潜艇无法达到自己的作战目的。反潜护航力量的作用不是要击沉多少潜艇,而是要驱逐潜艇,让运输船只安全的到达目的地。但是,舰队执行破交作战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强大的舰队面前,除非派出更为强大的护航舰队,不然永远无法打通航线。而当第14舰队离开中途岛,开始向瓦胡岛东面的海域前进的时候,美国方面也就立即认识到了这一点!
在前面的战斗中,中国海军基本上都是在被动的防御,以掩护中途岛,控制中途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为主要任务。而现在,第5舰队撤回了珍珠港,第3舰队还在圣迭戈休整,美国海军已经无法对中途岛构成威胁的时候,中国舰队就选择了主动出击,通过进攻来牵制美国海军,从而完成任务!
这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攻敌必救,将战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从而赢得胜利。这也更符合莫怀聪的指挥习惯,或者说他的能力。在被动防御作战中,莫怀聪总是觉得处处受到了限制,而无法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只要有机会,他就选择主动进攻,让对方陷入被动!
吉纳的判断也很准确,在第14舰队离开中途岛的时候,他就知道莫怀聪要干什么了,在新西兰,吉纳就吃了一个大亏,他原本希望通过避战来拖延时间,让中国舰队自己撤退。但是,莫怀聪却抓住了这个致命点,让吉纳不得不在兵力不占优势,而且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