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是破坏敌人海上交通以及海上贸易的最佳武器!
美苏冷战期间,潜艇的作用被夸大了。当时苏联无力在大洋上与美国舰队争锋,特别是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海军成为了其“导弹政策”的牺牲品,让苏联海军失去了发展大型航母的最宝贵的机会。最终,苏联只得以大力发展潜艇,来对抗美国强大的航母编队。这是一种畸形的海军发展方式,而其中对潜艇能力的理解与使用也成为了后世的笑话,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那一时期,潜艇确实是风光无限,并且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苏联衰落,中国崛起之后,中国也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视潜艇的发展,差点就走上了苏联的老路。但是事实证明,再强大的潜艇舰队也绝对无法夺取制海权,更加无法成为海洋的霸主,因为潜艇本身的战术性能,其在战争中的地位就已经决定了潜艇只是破坏性的武器系统,而绝对不是控制性的。正如同德国在二战期间差点就要掐死英国的海上航线一样,这也仅仅是对英国制海权的破坏,而绝对不是夺取制海权,因此,最终德国还是输了!而也就是在2010年左右,中国认识到了潜艇固然重要,但是绝对无法代替海面舰队的这一根本原因,所以中国没有走上苏联的老路,没有将海军建设成一支潜艇舰队!
潜艇能力的缺陷是明显的,但是这并不表明潜艇本身就没有了价值,在打击敌人海上交通,并且对敌形成威胁方面,潜艇是无法被其他任何兵器所取代的!这一点,从另外一个侧面就可以看得出来。当人类已经在月球上建立了殖民地,在火星上开始修建科学考察基地的时候,人类却没有对地球上的海洋有一个彻底的了解,对于水深超过5000米的那一部分海洋的研究,几乎就没有开始!也就是说,人类更了解月球,而不是地球的海洋!而海洋正好是潜艇活动的天然屏障,电磁波难以在海水中穿行,而声波的准确性,以及其容易受到自然环境干扰的性质也决定了其不可能准确的探测到海面下的目标。这就是潜艇天然的保护所,只要没有办法解决探测潜艇的问题,那么潜艇就永远拥有优势!
第二次冷战(统指中美冷战)期间,潜艇在中美两国海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是携带核导弹进行战备巡逻,以构成国家的二次核打击力量;二是为战略核潜艇护航,掩护国家的二次核打击力量;三是为舰队护航,充当反潜的角色。这一情况在中美欧三方签署了全面销毁核武器条约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潜艇最重要的任务没有了,而且当时反潜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在这时候甚至有人提出了潜艇无用论,主张不发展潜艇,而是把力量集中到海面舰艇上来。当然,这也是一个相当极端的言论。
中国与美国都没有放弃对潜艇的发展,也没有放弃相关技术的研究,因为双方都知道,潜艇在和平时期也许没有多大的用途,但是在全面战争时期,潜艇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而也正是有了长期的投入,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潜艇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安静推进系统的出现,解决了长期困绕潜艇的一个重大问题,潜艇变得几乎没有了声音,那就更加难以被探测到了。二是高强度复合材料的出现,让潜艇摆脱了使用钢作为建造主要材料的窘境,让潜艇本身产生的磁场几乎消失,也难以被磁探测系统发现,三是潜艇动力系统的革命,解决了聚变推进系统的安全问题,四是潜艇武器系统的发展,让潜艇拥有了更犀利的矛!
这些技术的出现,让潜艇从新恢复了价值,而紧接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而在这次世界大战中,潜艇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更是让人惊讶。虽然在正面战场上,潜艇仍然受到了威胁,在强大的反潜力量面前,潜艇仍然非常的脆弱,但是在敌后破交作战中,潜艇的价值却再一次显现了出来。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中美两国的潜艇就在破交作战中发挥出了其他任何兵器难以替代的作用。到第三次中途岛海战之前,中国潜艇在太平洋与大西洋上一共击沉了1500万吨的美国以及条约国的商船,而自身只损失了5艘潜艇。美国潜艇则在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上击沉了1200余吨的中国以及同盟国的商船,自身只损失了7艘潜艇。显然,这样的战果与损失比是潜艇一次伟大的胜利,即使是二战中的德国“狼群”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高度!
潜艇的袭击,让中美两国把自身40%到55%的造船力量都用到了补充损失的商船上,而无法扩大海军战舰的建造规模,仅仅从这一点上来看,潜艇就对这场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潜艇也在偷袭双方单独行动的战舰,而这些战舰一般都是在海战中受伤,而被迫退出战斗的。而正是潜艇的这一偷袭行动,让双方海军的力量对比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不说别的,这次第11舰队就有两艘航母被击沉,这占到了当时中国在太平洋上部署的航母数量的10%强。而这一实力改变,对整个战局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当然,中国潜艇也没有闲着,在前面数次海战中,美国的受损战舰都遭到过中国潜艇的偷袭,只不过偷袭的效果有好有坏,并不是一定的。而在这类偷袭中,潜艇往往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比起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