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问题。依我看,在俄罗斯战场上投入150万的兵力,就足以解决掉所有的问题了!”
杨利威看了一眼那名有点多嘴的参谋员,其实这些事情他早就想好了,与鲁毅提出的意见也差不多。最后,杨利威问到:“鲁老,那么在国内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呵呵,杨将军,你这个问题可就难倒我了!”鲁毅笑了笑,就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肯开口了!
见到鲁毅这样子,参谋员还想问什么,但是立即被杨利威制止了,总参谋长已经明白了鲁毅的意思,作为军人,他们的职责只是打好每一场战斗,同时应该听从政府的命令。而国内问题是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根本就与军队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最好不应该过问。而且,现在的政府在与军队的配合上还是非常流畅的,并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更不应该干预政治。这一点,在鲁毅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表现得非常的明确,即使当他大权在握的时候,也从没有干预过政治。而这也是鲁毅能够成就其神话般的一生所必须的一个基础条件!
等到杨利威他们走了之后,鲁毅才睁开了眼睛。此时他感觉很疲惫,但是却没有一点休息的意思,看着对面墙上那副由前国家主席提写的一副横幅,鲁毅回忆起了自己这一生,作为一名军人,他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每一个人,而作为一名中国人,他问心无愧,但是作为家庭的一员,他觉得自己亏欠得太多了。好几次,柯敏明亲自来邀请鲁毅出山,但是他都拒绝了,虽然是以身体不好的理由拒绝的,但是鲁毅知道,应该给年轻人留出点发展空间,而且他也应该多陪陪自己的家人了。
对于这次的战争,鲁毅并不如同国内大部分人那样的乐观。从表面上看起来,中国确实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在各个战场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功,而美国则在步步后退。但是,美国的撤退不是溃败,而是战略性的收缩。随着美国一步步收缩其防线,那么后面的进攻将更为困难。另外,美国的战争机器也已经开始加速,双方之间的实力正在趋于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么战争双方必然会达到某个攻守平衡点,到时候,战争也许会僵持下来,甚至有可能结束,但是结果却不那么容易被接受。
从这一点上,鲁毅就不敢太乐观,中国参加这次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只有一半的成果,而是要彻底的解决中美之间的矛盾,如果战争半途结束的话,显然无法达到这个目的。而美国方面肯定也是这样的,所以到后面,战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只会越来越艰难。什么两年就可以获得胜利的说法是毫无工具的,在鲁毅看来,也许这场战争只会到某一方的力量彻底被消耗完的时候,战争才会结束,那也许需要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虽然鲁毅拒绝了柯敏明的邀请,也没有参与总参谋部的具体战争策划工作,但是毫无疑问的,他今天为总参谋长谋划了一个深远的战争蓝图。
鲁毅是从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出发的,在短期之内,既然无法结束战争,那么就要做好长远的准备。而长期作战的结果,就要看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这一点上,中国是有优势的,特别是在与美国的单独实力对比上,中国所占有的优势相当的明显。因此,鲁毅主张在战争初期,先凭借手中的优势,瓦解美国的主要盟友,孤立美国,最终才集中力量打击美国。这必然会延长战争的时间,但是却能够更稳妥的获得最终的胜利。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没有任何的问题,而且是必然要采取的作战路线!
正是因为有了鲁毅的这一番叮嘱,杨利威才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同时避免了错误。如果按照总参谋部当时的计划发动澳大利亚战争的话,也许中国就会陷入到澳大利亚这个泥潭之内,而无法自拔,当然,中国当时掌握的一点优势也将被消耗一空。到时候,整个战争的形势必然发生逆转。虽然,从实力对比上,中国也不大可能输掉这场战争,但是为此,中国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同时战争的时间也必然会延长很多!
很多写鲁毅传记的人都看重鲁毅当年担任舰队指挥官,以及后来在政府与军队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而忽略掉了他在这次大战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虽然鲁毅没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但是他的思想却对中国的整个军事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含糊的说,如果没有鲁毅的话,也许战争会延续十年以上,直到中国耗荆葫有的力量与美国媾和。而且,损失也将增加好几倍!而在笔者看来,鲁毅的最大贡献其实就在这里,而不是其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