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春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十四篇 决战澳洲 第一章 艰难抉择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进攻澳大利亚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而对于中国来讲,能够做出进攻澳大利亚的决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从战略层面上来讲,进攻澳大利亚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如果不能够瓦解美国的海外防线,解除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受到的威胁的话,那么中国无法将战争再深化下去。但是,当真的要决定进攻一个面积有800多万平方公里,有近一亿人口的大陆的时候,恐怕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了。

    作为参与者,鲁毅是在得到医生的许可之后参加了制订澳大利亚登陆作战计划的,但是在医生与护士的监督下,他并不能完全投入到这份工作中去,因为对这个老人来讲,任何繁重的工作都有可能导致他的身体崩溃。因此,鲁毅每天的工作时间限制在了4个小时以内,而且是分成上午与下午两次进行的。这一来,鲁毅就只能够起到一个次要的作用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他都只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并不直接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去,而与他接触的都是一些高级将领。其中总参谋长杨利威就是经常与鲁毅商量的主要人物。

    “从总体上来看,进攻澳大利亚是必须的!”这是在制订计划的初期,杨利威询问鲁毅意见的时候,鲁毅所说出的一句话。

    从当时中国的总体战略来看,太平洋是主要战场,而在欧洲与大西洋战场上,中国仅仅寻求一种平衡,即不会主动的获取胜利,以牵制美国为主,而在南美洲战场上,主要的战斗重任是放在了阿根廷身上,在非洲战场上,战斗压力则是由坦桑尼亚与埃及等国家承担。这是中国战略布局的根本之所在。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中国在其他地区的投入并不多,这与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也是相符合的。但是,这种情况绝对无法持久。

    从欧洲战场的情况来看,在中途岛战役之后,美国对俄援助大打折扣,不管是处于实力的考虑,还是出于自身在战争中的位置的考虑,俄罗斯在欧洲大陆上的进攻停了下来,欧洲国家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此时,中国的援助仍然在源源不断的送到欧洲国家的手中,很明显的,要不了多久,欧洲国家就将对俄发动反击,而战争的平衡也将被打破,到时候,欧洲国家获得战争的主动权是必然的事情。

    从大西洋战场的情况来看,美国在抽调了部分大西洋舰队的力量之后,大西洋舰队已经无力南进了,而且美国要想继续保持对欧洲国家的海上封锁,就不得不将大西洋舰队留在加那利群岛附近,因此,大西洋战区也呈胶着状态。但是,中国大西洋舰队正在寻求反击的机会,处于对非洲战场的考虑,中国必然会想办法夺回加那利群岛的控制权,所以,大西洋战区也平静不了多久,随着双方实力的转变,一场大战是再所难免的。

    而在别的战区的战斗中,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虽然因为中途岛战役的影响,各个战场上战斗的激烈程度都有所降低,有的地方甚至平息了下来,但是这只是一个缓冲期,战争还远没有结束,因此,随着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那么新的战斗就肯定会爆发!

    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原因,中国就必然会加快对澳大利亚的进攻行动,力求在别的战场上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之前,抢先发动攻击,完成南进的任务,解除自身侧翼受到的威胁,巩固在太平洋上的基础,为最后向美洲大陆发动进攻创造条件。所以,当初鲁毅主动提出应该在中途岛海战结束之后,尽快在澳大利亚方向上发动进攻。而总参谋部也立即采纳了这个意见,在中途岛战役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进攻澳大利亚了。

    整个准备工作原先计划需要3个月的时间,但是经过仔细的筹划,这个时间被延长到了半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途岛战役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导致作战物资不能够按照原先的计划储备到位,其次就是处于深远的考虑,这次进攻澳大利亚将是一次艰苦的战斗,甚至可能会演变成为一场持久的战斗,因此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不是仓促的发动进攻,因此进攻的准备时间延长了很多!

    在此期间,鲁毅提出的几点意见都得到了采纳,其中就准备工作来讲,鲁毅是全力赞成进行广泛准备的,而且延长三个月的时间,更有利于国内的战争动员。战争爆发半年之后,中国的兵力仅仅扩充到了350万左右,比原先计划的少了200万,一方面是中国此时不需要这么多的部队,另外一方面则是从质量考虑,大部分新征召的部队的训练时间由2个月延长到了4个月,好让士兵掌握更多的战斗技巧。而现在,多出了半年的时间,按照各地武装部,以及预备司令部的统计结果,这半年之内,中国还可以新增近300万的部队,其中陆军新增部队的数量为220万左右,这对进攻澳大利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战争物资的准备方面来看,多出来的三个月时间,可以够后方的工厂生产出另外半年的作战物资。这就是鲁毅最看重的一点,虽然总参谋部认为要占领澳大利亚,至少需要动用350万到500万的地面部队,但是实际需要的数字可能就250万左右,但是这就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以满足减少部队之后增加部队行动的需要。而新生产的物资对进攻澳大利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