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是由中国无偿提供了,但是人员素质却比以前降低了很多。因此,英国海军也仅仅能够在地中海这种内陆海,依靠岸基战机,来达到封锁俄罗斯黑海舰队的目的。
随着大陆政策的实施,欧洲大陆的武装力量已经统一了起来,虽然这种统一的基础还是很不牢固的,但是这总比各个国家独自战斗要好得多吧。当然,比起此时强大的俄罗斯军队来讲,欧洲大陆武装力量仍然显得很弱小,特别是想对于俄罗斯陆军来讲,欧洲大陆国家的陆军就太弱小了!
大陆政策虽然挟制了俄罗斯的西进战略,但是并没有能够成功的阻止俄罗斯西进的野心。这是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而联盟的基础是俄罗斯对欧洲大陆构成威胁,以及中国的按照撮合。但是,这仍然无法从根本上阻止俄罗斯的西进行动。最终,战争还是在欧洲大陆爆发了!当然,大陆政策仍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欧洲大陆国家抵抗侵略的能力大大加强。如果没有大陆政策的话,那么俄罗斯可能在短短半年时间内就横扫整个欧洲,但是在有了大陆政策之后,俄罗斯要想轻易的征服欧洲大陆,已经变得很不现实了。
为了巩固欧洲大陆的安全,中国不但出面把欧洲国家联合到了一起,同时,也开始在俄罗斯周边地区部署军队,以威胁俄罗斯,让俄罗斯无法在西部地区部署太多的部队,限制俄罗斯向欧洲大陆的进攻。比如,在中国西北地区,就部署了大概5万人的重装甲部队,虽然兵力不多,但是这对俄罗斯东部地区脆弱的方向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在中亚西部地区,中国部署了一支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可以打到俄罗斯的内高加索地区。而在土耳其,中国则部署了一支空降部队,随时可以增援欧洲战场。当然,这种封锁是相当不严密的,但这也是中国在当时的情况下所能够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相对来讲,俄罗斯的情况并没有恶劣到四面楚歌的境地。在战争爆发的时候,俄罗斯的常备兵力为150万,这甚至超过了中国120万的常备军。随后,俄罗斯又进行了部分动员,其中,陆军由75万扩充到了90万,海军由25万扩充到了40万,空军则由50万扩充到了65万。俄罗斯的扩军行动引起了中国的高度重视,但是这种扩军仍然对中国无法构成多大的威胁,因此在战争爆发一周之后,中国的常备军力已经由120万提升到了250万,而且进一步的扩军行动正在展开,按照中国的初步战争计划,军队的数量将在战争爆发一年之后达到550万的规模!
从俄罗斯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对外交通线上来看,因为北大西洋的制海权基本上已经落入了美国手里,所以俄罗斯仍然可以通过穿越北大西洋,经过北极圈,到达摩尔曼斯克的海上航线获得美国的支持。仅仅在俄罗斯参战之后一个月之内,美国就通过这一海上航线向俄罗斯输送了550万吨石油,125万吨铝,250万吨装甲纲,以及数百万吨的其他作战物资,另外还有大批的美制武器装备被运送到了俄罗斯。可见,俄罗斯的处境其实并不困难,在其海上航道保持畅通的情况下,俄罗斯完全可以凭借着美国提供的支援,坚持作战。而这对欧洲战场来讲,美国对俄罗斯的支持,已经成为了最大的影响因素!
相比之下,欧洲大陆的情况就要糟糕很多了。因为苏伊士运河的限制,排水量超过15万吨的船舶都必须要绕道好望角,前往大西洋,然后北上到达欧洲。因此,中国大部分的物资其实都需要走大西洋航线,而不是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而此时,中国在大西洋上,只能够控制南大西洋的制海权,而北大西洋已经落入了美国手中,任何经过马德拉群岛以北海域的船舶都受到了美国海军的威胁。而走苏伊士运河的话,大量的重型商船是无法使用的。因此,中国在积极开辟由土耳其进入欧洲的陆上通道的同时,也与埃及方面配合,加宽加深苏伊士运河,以求让更大的船舶通过,当然,这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短时间内是无法见到成效的。因此,中国向欧洲提供的物资其实是受到美国的威胁的。特别是在运往英国的物资中,当运输船队到达马德拉群岛之后,如果没有海空军的全程护航的话,那么必然会受到美国海军舰队的攻击。最终,大部分物资只能够在北非上岸,然后运送到直布罗陀海峡,最后走陆上通道,经过英吉利海峡,到达英国。这条通道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成本太高,最终导致中国向英国提供战争援助显得困难重重。
在中美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爆发之前,双方的注意力其实都已经转移到了欧洲地区。虽然这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次要战场,但是其关键性大家都很清楚。欧洲地区对中美两国来讲都有着特别的意义。特别是对美国来讲,如果能够控制欧洲地区的话,美国就有能力把中国实力赶出北大西洋,并且最终控制整个大西洋。而中国也将失去最可能牵制美国的一个战区,同时失去从大西洋上威胁美国本土的能力。因此,对中美两国来讲,欧洲战场的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太平洋战场!
这些战况,鲁毅已经相当的了解了,在身体康复了一点之后,医生已经同意鲁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