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战术打击任务,只不过,这比一般的战术攻击机执行该任务的效率要高出很多,因为一般的战术攻击机携带的弹药只能够打击5个左右的目标,而一架战略轰炸机所携带的弹药却能够打击数十个目标。
在这一阶段的轰炸开始之前,中国就已经完成了协调欧洲独立国家的事情,让所有的反奥国家都统一起来作战。所以,当中国的轰炸机在欧洲本土上空肆意的打击地面目标的同时,欧洲反奥国家的军队也跟随着炸弹爆炸的声响一步步的向着奥尔特加控制的中心地区-德意志地区稳步前进着。
首先遭到大规模打击的是部署在东欧地区的欧洲联合政府的重装甲集团军。这一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非常适合重型装甲部队作战,而这也是进攻德意志地区的跳板,二战时,苏联红军就是通过波兰地区打入德国的。而此时,罗马尼亚政府也已经得到了大批的中国援助,其重装甲部队已经非常庞大了,所以奥尔特加将其主要的装甲部队都部署在了波兰地区,准备在这里阻挡住罗马尼亚军团的进攻。而为了削弱奥尔特加的作战能力,并且尽快攻入德意志地区,所以,在第二阶段战略轰炸的最初两周时间中,中国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基本上都集中到了波兰地区,针对欧洲联合政府重装甲集团军的打击异常的猛烈!
轰炸持续了两周,打击效果非常明显,但是让中国感到失望的是,罗马尼亚军团的进攻速度却异常的缓慢,一方面是罗马尼亚军队缺乏有效的指挥体系,其将领都对眼前的胜利感到了满意,而不想冒险再继续进攻了,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奥尔特加一直在威胁着要使用核武器进行大规模的报复性还击,因此让罗马尼亚政府不感让部队大踏步的前进,从而限制了军队的行动。
罗马尼亚军队与政府的行动让中国感到非常的失望,虽然在两周的轰炸中,欧洲联合政府部署在波兰地区的装甲部队已经有超过80%的重型装备在轰炸中被摧毁了,而且其后方的交通线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已经无法向前线提供足够的补充,但是中国最终仍然决定放弃这一战场,而将轰炸的重点转移到了西欧的低地国家地区。
这时候,中国海军舰队成为了轰炸的主力,部署在北海的大西洋舰队,以及部署在直布罗陀外海的印度洋分舰队成为了西欧战场上的主要轰炸力量。
相比起来,法国与西班牙军队在低地国家地区的进攻行动就要积极很多了。在第二阶段轰炸开始一周之后,法国本土就已经完全收复,欧洲联合政府的军队被赶到了比利时与荷兰境内。而中国海军此时已经摧毁了莱茵河上的所有桥梁,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远程遮断性打击,成功的封锁了西欧地区军队的后撤道路。此时,绝大部分欧洲联合政府的军队其实已经被分割封锁在了比利时与荷兰地区,很难以度过莱茵河退回德意志地区了。
被围困在低地国家地区的欧洲联合政府军队大概有25万左右,按照当时中国与法西两过的协议,歼灭这一部分欧洲联合政府军队是最重要的任务。当然,轰炸是一个手段,而欧洲反奥国家部队的地面进攻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相应的,再辅助以心理战等其他作战方法,来瓦解这支军队并不困难。
到了03年底,也就是第二阶段战略轰炸进行到了第二个月的时候,法国军团已经沿着莱茵河西岸北上到了奈梅亨附近,并且攻占了这一重要的地点。这已经基本上切断了欧洲联合军团撤回德意志地区的所有通道。
随后,英国登陆部队横扫了比利时全境,并且将一支大概5万人的欧洲联合军队包围在了法国北部与比利时交界的地区,而其余的军队则将另外的欧洲联合政府的军队都包围在了荷兰的南部地区。
完成了这一步之后,剩余的事情就基本上全部交给了反奥国家的政治部门去解决了。相对于罗马尼亚军队在东线上的进攻,英法西军团在这边就要显得人道很多了。在很多人看来,欧洲联合政府军团其实也是欧洲人,他们只是为奥尔特加服务而已,大家都是同根同种的,就没有必要做得那么绝了。所以,在将这些军队包围之后,英法西军团想的不是怎么消灭这些军队,而是怎么让其投降,以减少战争的损失,毕竟战争结束之后,这些人都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如果损失太大的话,欧洲根本就不可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
这次的劝降工作搞了两周,最终,指挥该集团军的龙得施泰德将军接受了投降的条件,率领25万大军向英法西三国军队投降了。而这对奥尔特加政府来讲,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在一年多的内战期间,虽然有不少的军人投降,但是大规模的投降行动从来就没有发生过,而以往投降的军人也多半是法兰西或者西班牙的军人。而在03年8月份,一支被围困在巴黎的军队投降之后,大规模的投降行动就无法控制了。到年底,已经有大概5万人的军队在战场上投降。而这次,龙得施泰德将军一下就率领25万军团投降,对奥尔特加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龙得施泰德投降前三天,奥尔特加为了鼓励他继续战斗下去,还将其晋升为陆军元帅,只不过,在元帅的